学生阅读现状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一(低段)
发布时间:2022-10-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津

小学低年段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以局前街小学为例

张芳芳

摘要: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与人的终身发展密不可分。本文旨在通过实际调查明晰低年段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低年段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内容、阅读方法及评价方式并针对提出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生  低年段  课外阅读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设计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阅读活动。儿童的阅读能力是一切学生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人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因此,需把语文的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家庭与社会等密切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六、七岁的孩子处于智力发育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将事半功倍。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给予针对性地阅读方法指导,笔者进行了本次针对低年段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小学低年段课外阅读的兴趣、内容、方法、阅读环境和评价五大部分。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于202112月展开,调查主要采用自编问卷《低年段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填写的方式对局前街小学低年段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基于低年段学生的理解能力的考虑,问卷发放时建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完成,已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网上问卷的形式发放,共收到253份反馈。调查对象中一年级学生占65%,二年级学生占35%。为使调查结果更加全面,笔者还对该年段的若干教师、家长进行了访谈调查,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低段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本次通过对学生阅读态度、阅读目的、阅读时间三方面的调查,分析低段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阅读态度

从调查结果上看,84%的学生表示阅读时心情愉悦,说明大部分低年段学生对阅读是充满兴趣的。另外,15%的学生表示在阅读时没有明显情感倾向。通过这些学生的阅读方式上来看,77%的学生是在家长监督下进行课外阅读的。从年级上看,二年级学生看书时心情愉悦的比例达到100%,比一年级高出16.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阅读能力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情绪和态度。

2.阅读目的

从调查结果上能够明显看出,学生认为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时丰富课余生活,积累知识,认为阅读有利于学习与写作和训练思维,提高创造与探索能力的比例相近(图1)。同时,认为阅读是为了休闲娱乐的选择率为37.9%,其中,二年级占70%,一年级占36%。通过访问得知,一年级因刚入学,识字量较少,无法进行独立阅读,休闲方式多为运动。





3.阅读时间


通过调查得知,83.5%的低段学生每天都会进行课外阅读(图2)。对比发现,二年级比一年级高出10%。每天半小时以内的课外阅读的比例最高,1小时以上的比例最低。另外有15.4%的学生偶尔读,这部分大多是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交谈发现,原因是一年级识字量较少,家长还没有重视起阅读,没有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因此每天的阅读时间较短,阅读量较少。

(二)低段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

从对学生课外阅读类型(图3)的调查结果上看,绘本是最受欢迎的读物。其次是动画卡通类,科普和童话受欢迎程度相近,约54%。相比之下,喜欢学习辅导类读物的仅为10.3%。受时代发展的影响,此次学生喜欢报纸杂志的占比最少。二年级学生最喜欢科普类读物,其次是校园小说和童话。访谈得知,《米小圈上学记》、《安徒生童话》两本书传播度较高。女生最喜欢的读物类型是童话, 男生最喜欢的读物类型是科普和动画卡通。

(三)低段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 课外阅读计划

研究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盲目而随意的,没有指定阅读计划。同时,52.5%的学生表示会有计划地安排读课外书的时间和内容,有时有计划的占32.0%,从来没有计划的占14.6%。对比这三部分同学每天的阅读量,发现能够每天阅读1500字以上的学生80%会提前阅读计划。没有阅读计划的学生平均每天阅读量不超过1000字。这样无计划性、随意性的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明显的效果,急需调整。

2. 课外阅读策略的运用情况

调查发现,年级不同,课外阅读的方式也不同。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限,因此在阅读时多选择指读的方式,占比41.4%。二年级则不同,60%的学生选择默读的方式读课外书。另通过教师观察反馈,部分阅读能力较强的一年级学生即使选择默读的方式,默读时也是在用手指指着逐字逐句读。而朗读的比例也比一年级高4%。采访了数位二年级同学,表示在朗读过程中能够更真切地体会角色形象,通过朗读抒发感情,与文章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当问到低年段的学生如何读课外书时,67%的学生表示会逐字逐句认真读。这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低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还没有系统地学习阅读策略,因此为了能够做到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理解文章内容,72.8%的同学选择集中精力读。同时,22%的同学会根据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方法。更难得的是,有6%的学生会在读之前先预测,15.7%的学生会边读边提问。

阅读前的预测和阅读时进行提问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阅读的思维含量。调查结果显示,低年段42.9%的学生预测依据来源于插图,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也会根据插图来尝试猜测,这也正体现了低年段孩子的形象思维特性。这一点在边阅读边提问方面也有所体现。51.7%的学生表示如果阅读时提出疑问,会从人物的视角出发,仅12%的学生会在家长的指导下关注写法。

除了借助插图,55.5%的一年级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问题会首先考虑请教老师和家长,其次是联系上下文自己猜读。而二年级的学生则不同。随着能力的提升,二年级70%的学生首先会查资料,而后会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或请教老师或家长。

当访问中谈到梳理文章内容时,大部分一年级的家长表示孩子不会梳理文章内容,因为没有梳理文章的意识或没有合适的方法。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发现,57.9%的学生会通过画出关键词的方法筛选文章的重要信息,就像在做一道找关键信息的阅读题。另有4%的学生填写了其他方法,比如会在读过文章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给家长或同学听,以便达到梳理文章的目的。

(四)课外阅读环境

本次调查中,课外阅读环境一方指家庭阅读环境,包括家庭文化资源环境和家庭物质资源环境(主要了解藏书量),另一方面指阅读媒介。

1、课外书来源。被访学生中课外书来源于家长或自己购买的选择率达98%,其次是图书馆,占比19.1%。数据说明大部分家庭非常支持孩子的阅读。2、家庭藏书情况。被访学生中1/3家庭藏书100册以上,27.9%的家庭藏书50-100册,21.8%的家庭藏书20-50册,16%的家庭藏书20册以上。3、课外阅读载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阅读媒介逐渐由纸质转为线上。而被访家长均表示低年级的阅读处于启蒙阶段,因此90.4%的学生选择一般纸质阅读,28.7%的学生会同时结合听读,11.1%的学生同时选择网络阅读。4、选择新书的影响因素。书本的封面或引言是影响学生选择新书的主要因素,占比57.4%。在访问过程得知,有部分家长会经常带着孩子到书店或图书馆,因此学生有了很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其次47.9%的影响因素来自课内,由课内学习延伸而来的,同类型作品或同系列作品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5、家长指导阅读情况。被访者中57.6%的家长会经常和孩子探讨书本内容,31.8%的家长根据孩子的需要偶尔指导。

(五)课外阅读的评价方式

从调查结果上看,绝大部分低年段学生会选择在阅读后给别人复述文章内容或与别人分享感悟的方式呈现阅读收获,各占比49%45%。另外,通过年级对比发现,选择只读,不评价的被访者全部来自一年级。相比之下,二年级随着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60%的被访者表示阅读后会写读书笔记,其中包括写与画结合的小报形式。

在问到被访者老师课外阅读指导情况时,68.9%的被访者表示老师会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活动。偶尔组织阅读活动的比例为18%,只指导不组织活动的比例最低,占3%。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9.9%的被访者表示老师不指导课外阅读。通过交叉分析发现,这部分被访者全部来自于一年级。结合个案访问分析我们得知了原因。本次调查问卷发放时,一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上第一学期,此时他们的阅读能力较弱,因此老师大多会利用课内文章进行阅读教学,尽可能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同时,他们表示当遇到家长课外阅读方面的疑问时会给予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数据显示,老师的评价形式较丰富。从调查结果看出,选择最多的形式是组织读书节等活动,占28.7%。在个案访问中,我们了解到,笔者调查学校每学期会举办一次年级层面的读书节,主题主要围绕孩子本学期的课外阅读重点能力提升。除此之外,读书卡这种评价方式选择率为22.62%,老师要求写读后感选择率为14.2%。从年级来看,一年级评价方式较多样,同时选择选项之外其他方式的占25.9%。通过个案访问得知,一年级老师考虑到孩子的语文基础能力有限,会采用开故事会、小老师讲绘本等方式进行评价。

四、思考与启示

(一)识字与阅读互相融合

识字与阅读时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年段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便是识字教学。识字是阅读的基础,阅读借助识字展开。从调查分析可见,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阅读难点主要是识字量较少,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展开自主阅读。处理好识字与阅读两者的关系显得尤为关键。

 在低年段的教材中设计了专门的识字单元,它们往往将识字方法藏在学生喜闻乐见的诗歌韵文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将这些识字方法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依据字理识字、看图猜字、生活中识字、想象识字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一定程度上克服生字这一难题。在一上教材第八单元就编排了《小蜗牛》一课,这篇课文几乎没有拼音,教学目标就要求孩子能够利用一学期以来学到的识字方法自己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在老师的带领,孩子自己的努力下,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复述文章内容。这种自主的识字取得良好的识字效果,促进了孩子阅读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认知策略。

(二)兴趣和习惯相辅相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低年段学生是喜欢阅读的。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想办法让大部分孩子保持兴趣,养成习惯,小部分有“厌恶”情绪的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老师可以利用好教材、利用好教室。低年段部分学生对某一本书产生兴趣的原因就包括课内的延伸。部编版教材的园地中就有快乐读书吧栏目,其中的文章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孩子阅读与此类似的课外读物。教室的读书氛围也可以通过设立图书角,开展故事会等多种方式营造,树立阅读的榜样。同时,教师可辅之评比,明确努力的方向,有助于养成阅读的习惯。

家长也可以从课内入手,向课外延伸。部编版教材中还设立了“与大人一起读”栏目,家长可以借此有效地开展亲子共读、亲子互读。在共读过程中,家长可以进行延伸,拓展儿童的知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三)方法指导必不可少

在调查中发现,低年段学生阅读的问题来源主要是阅读方法,首先不知道读什么书,其次不知道怎么读。

阅读的内容就是学生要阅读的对象。小学低年段学生的阅读要根据他的生理特点来选择。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选择形象生动、故事性强的图书,让学生感到亲切。比如《一年级的小蜜瓜》、《一年级的小豌豆》等,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有趣。

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因此低年段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抓住这个关键期。

低年段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抓住关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比如故事主人公,故事情节,启示等各方面设置大问题,可以不明确指出预测、提问、批注等名词,但也在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掌握自主阅读的技能。

家长层面不可操之过急,一方面及时进行家校沟通,另一方面在家做好表率,营造家庭阅读氛围。首先,鉴于低年段学生能力较弱,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养成正确的习惯,每天必阅读。进行阅读指导时,家长要循序渐进,从跟读,到顺读,合作读,最后学会自主阅读。

 

参考文献:

[1] 杨柳.长沙市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J].图书馆,2009(01):65-67.

[2] 姚颖,许晓芝,张立红.课外阅读与语言表达:现状、关系及教学建议——基于北京某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调查[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4):55-61.

[3] 刘月月.小学4-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

2003(14):17-1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