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习进阶的小学科学过程性评价实践研究》2021学年第二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发布时间:2022-06-1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波

一、本学期研究目标

1.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区域内小学科学课上常用的评价方式与评价策略、评价效果等,了解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困惑,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评价的期待和建议,形成区域内小学科学过程性评价现状调查报告,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 通过文献研究与课标研读,对“学习进阶”等概念进一步深入界定,初步建立与学习进阶相对应的评价内容与评价量表。

3. 通过实践研究,掌握一至二种有利于学习进阶的新型评价技术。开发设计“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方案,积累指向学习进阶的过程性评价案例。

 

二、本学期研究内容

1. 区域内小学科学过程性评价相关的调查研究

(1)对区域内十所小学科学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效果,了解学生对评价的期待与建议,了解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等。

(2)对现有成熟课例进行分类剖析,了解各校教师对不同领域学习内容所采用的评价策略有无差异,效果如何,是否有值得改进的空间。

(3)研读各种过程性评价文献并进行归类梳理,对科学课过程性评价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了解。

4)整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形成一份关于区域内小学科学课堂过程性评价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

2.指向学习进阶的过程性评价技术与评价工具研究

1)收集学科内和学科外传统型评价工具与评价量表,与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目标对照后提出改进意见。

2)依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制定进阶标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设计好的过程性评价方案,包括现代测评工具与新型评价量表,做到“教-学-评”高度一体化,同时具有可行性、激励性、前瞻性。

3.指向学习进阶的小学科学过程性评价范式研究

1)收集整理现有成熟案例,对照不同年段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进阶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初步形成指向学习进阶的过程性评价范式。

2)依照不同的进阶维度对国标苏教版新教材不同领域的内容(生命、物质、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进行系列化设计,体现学习的阶段性、一致性、连续性,育人目标的全面进阶。

 

三、本学期研究行事历

时间

研讨内容

活动形式

活动负责人

备注

2月

交流本学期研究计划

会议讨论

 佳


各年级分别制定培养目标和评价方案(含评价标准)

沙龙研讨

全体成员


3月

师生访谈内容和调查问卷编制

会议讨论

李波、夏芳


文献研究资料收集并整理

理论学习

陈文琳


4月

小学科学过程性评价课堂教学研讨

课堂研究

评课研讨

谭夏、葛恬


5月

 案例分析与效能评估

沙龙研讨

张璐丹


6月

全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会议讨论

 波


 

四、本学期研究内容责任分工

研究内容

具体要求

责任人

完成截至时间

文献研究

结合前期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进行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整理,形成文献综述。

 陈文琳  

2022531

调查研究

1.设计教师访谈内容,选取部分科学老师进行访谈交流,了解小学科学过程性评价的成功经验、不足与困惑。

           

2022331

2.设计低年级学生有关本课题的调查访谈内容,每个年级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

陈文琳

2022430

3.编制中年级和高年级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问卷,每个年级选择1-2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

 

2022430

4.调查结束后进行资料整理和汇总,形成调查报告。

 

2022531

评价技术与评价工具研究

 

1.收集学科内外传统型评价工具与评价量表,与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目标对照后提出改进意见。

 

2022531

2.制定进阶性评价量表,教师设计好的过程性评价方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改革。

 

2022610

评价范式研究

1.收集整理现有成熟案例,梳理归纳指向学习进阶的过程性评价范式。

 

2022615

2.结合苏教版新教材开发不同领域的评价范式(生命、物质、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

 

2022615

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5月初举行区域或市级课堂教学研讨。

 徐   

20225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 学期末课题组成员将个人研究成果和一些过程性资料交给主持人。

2. 主持人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收集并上传。

 

  李亚丹  

2022630

 

 

 

 

2022225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