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天宁区第四批教师发展工作室终结性评估(集中展评)活动在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二楼报告厅举行。共有十个区教师发展工作室参加了这次终结性评估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专家有: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培训室吴旭裕主任、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庄春梅老师、常州市教科院孙美荣博士及天宁区第四届教师发展工作室领衔人及全体成员等近4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承丹教师发展工作室:倾听,拔节生长的声音
“创想游戏”顺应了幼儿游戏的需要,促进了幼儿内在的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工作室与天宁区十所幼儿园的13位怀有相同追求梦想的教师,相互携手聚焦“幼儿园创想游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注重实践探索贴地而行,逐步形成研究型持续发力型的成长共同体, 紧紧围绕课程游戏化建设,积极探索学前教育改革新思路。通过园际的共性互长、异质互补,也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领衔人承丹老师以精准定位,催生抱团发展的咬合力;创新求索,激增内生行走的长力;成果盘点,彰显共同发展的蓬勃力三大板块详细介绍了工作室三年以来的成果,可谓收获颇丰。
回顾经历,他们“室海拾贝”;融智成长,他们“心怀若谷”;展望未来,他们“众擎易举”,工作室的终结已结束,但团队的研究还在继续,他们不忘来路,整装再发!
戴彩娥教师发展工作室: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戴彩娥老师教师发展工作室以“整合家长资源,共育新时代儿童”为主题,以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作为工作室项目,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提高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工作室建设目标。三年来,工作室始终围绕家校共育理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通过理论学习、探实践究、课堂教研等方式培养拥有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青年班主任。汇报时,领衔人戴彩娥老师从工作室大事件、研究目标和达成情况、研究开展情况和工作室成果这几个方面娓娓道来,让人受益匪浅。
用好“他”山之石,鼓励每一个“你”努力实践。工作室三年虽然结束了,但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思想必然会促进班主任在成长的道路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李波教师发展工作室:勤思善学 未来可期
李波教师发展工作室以“互联网+科学课堂范式发展与应用”为研究专题,以“促进小学科学教师实践探索、专业成长、共同发展”为基本目标。积极响应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通过理论学习、技术培训、课堂实践、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促进教师学科素养、信息素养、理论素养全面提升,力求打造一支具有天宁品质的科学教师队伍。业精于勤,三年来工作室全体成员兢兢业业,笔耕不辍,共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文章15篇,获奖16篇;4名教师晋升高一级五级梯队;5名成员获评区、市评优课一、二等奖;3名成员在区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珍惜相聚时光,享受提升乐趣。三年光阴,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也许如白驹过隙,却必将在每个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记。愿时光不老,未来可期!
王伟教师发展工作室:探索发现 智慧共享
王伟教师发展工作室是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网络为交流载体,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研修团队,以区内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成员,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的研究。王伟老师作为工作室领衔人,既是工作室的首席技术专家,又是团队管理的主心骨,他从活动展示、发展成效、特色创新与持续发展这几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紧随时代步伐,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路。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但这个团队主动作为,努力成长,让技术赋能智慧,争当新时期不落伍的信息技术的教育人,他们的现在很优秀,他们的未来更可期。
蒋惠娟教师发展工作室:下好一盘棋,绘就一张图
通过蒋惠娟老师的娓娓道来,我们看到来自10所幼儿园的13位优秀教师,与领衔人蒋惠娟老师一起基于共同成长愿景,紧扣《儿童视角下区域活动的评价与改进研究》专题,加强顶层设计,丰富活动路径,在清晰的目标、合理的规划、有力的举措助力下,走过了一段平凡但不平淡的成长之旅,绘就了以愿景目标为支撑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图、以专题研究为方向的“区域游戏经历地图”、以成为梯队为标准的成长雷达图。蒋惠娟老师从工作室方案:多维框架,赋能管理;培养过程:盘活资源,夯实基础;培养结果:接续递进,小得盈满;成果显现:专题研究,一路生花;后续规划:以梦为马,再启新程这5个方面细细展开,让我们感受到了细节之处独具匠心。
时光,在时序更替中前行;梦想,于砥砺奋进中实现,他们团队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将继续握紧抱团成长的“接力棒”,围绕“幼小衔接”“课程游戏化实践”等话题,以梦为马,披上战袍再出发!
张小亮教师发展工作室:珍惜每一次“成长”
张小亮教师发展工作室的总目标是“带好一支队伍、抓实一个课题、形成一批成果”。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工作方式,以省级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自主学习、分享交流、实践课堂、研讨反思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当前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三年来,他们工作室团队一直行走在追寻教育智慧与幸福的路上,朝着设计的愿景发展。张小亮老师从目标达成、工作机制、工作成效三大板块阐述了他们团队的做法与成果。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希望他们带着这一份努力在天宁教育的沃土上继续开枝散叶、馥郁花香!
康宁教师发展工作室:不忘初心 携手同行
康宁教师发展工作室通过专业引领和项目研究,开发出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图像运用教学模式和基本教学课型,以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重点,建设师德高尚、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兼优的科研型骨干教师队伍,促进天宁区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室成员薛薇老师代表康宁老师从本工作室的师资配备、大事记、定位与发展目标、成员发展目标与策略、成效与成果、问题与策略这六方面向在场的专家和老师们做出了介绍,让在场的领导、专家、老师们感受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指导、辐射”的作用,得到了评估组的认可。
时光飞逝,虽然工作室已到终期,但是工作室的成员们仍然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为天宁教育奉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沈华教师发展工作室:众行致远 抱团生长
王沈华教师发展工作室是针对传媒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成品资源的适切性以及教师资源开发意识的淡薄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领衔人王沈华老师将工作室成立以来项目建设、活动组织、取得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
工作室坚持结项不解散的原则,众行致远,抱团生长,为推进我区初中政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吴爱军教师发展工作室:凡是过往 皆为序章
领衔人吴爱军老师领衔的工作室从工作室方案与个人规划、培养过程、培养结果、推广辐射这几个方面来阐述《深度学习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本着使工作室成为“名师成长的摇篮、资源辐射的中心、教师对话的平台、教育科研的基地”的宗旨。关注教育前沿,重视典型引领,为本工作室教师成长搭建阶梯,注重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反思,在反思中推进,也增强与带动区域内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
在这三年的工作室集体学习研究旅程中,工作室领衔人吴爱军和12名成员因为这样共同的信念,踏上了起点,为了共同的梦想凝心聚力。在未来当初播撒的成员心中的种子将继续成长,期待一木成林。
吴华媛教师发展工作室:探寻本质 精益求精
工作室领衔人吴华媛老师以项目课题《“度量”视角下小学数学相关概念的解读及教学实践》的研究为抓手。从探寻本质、理解数学;立足实践 创新教学;切磋琢磨 锻造作品这三个板块来阐述工作室的研究。他们团队立足课堂,扎实研究,优秀课例获奖捷报频传,他们在区域层面上作分享,获得了大量积极的正向反馈,起到良好的辐射影响作用。
他们的项目课题研究一定会延续下去。他们的研究与最新的核心概念不谋而合,这是一种幸运,也存在必然性。迎接“量感”,他们准备好了!
十名领衔教师和优秀团队具有强大的教学、理论功底,不仅详细汇报了本工作室项目进展和丰硕成果,更以学无止境、开拓创新的精神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会场专家组根据工作室的汇报情况对每一个工作室进行提问,如“经历了工作室的3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能不能提炼与指导下,我们形成了怎样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能否用2-3个核心关键词提炼项目研究的特质?”等专业问题,工作室核心成员针对问题从容应答,时时博得场下听众的掌声。专家们结合问辩和领衔人报告对每个工作室进行综合评议。
最后区教师发展中心史柏良主任做总结性发言。他认为工作室项目有期限,但研究没有期限;本次终期现场评估即是一次回顾与梳理,同时也是所有工作室成员整装待发的新起点。后期教师发展工作室可以继续申报市名师大学堂,或是为下一届工作室项目申报奠定基础。
一群有情怀、有理想的研究者们分享了他们的智慧成果。他们不仅发挥了“传道”作用,更将优秀的传统和理念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延续和传承,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引路人”。相信未来的天宁教育必将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拍摄、撰稿:陈文琳、李波;审核: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