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发展工作室>>李波教师发展工作室>>文章内容
新思考-新教学-新实践:天宁区李波教师发展工作室新课标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2-05-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波

五月的龙城,处处蓓蕾绽放鸟语花香。工作室小伙伴们学习和研究热情也与时俱进,充盈于校园生活的每一天56日下午,天宁区李波教师发展工作室开展了本学期第二轮线下活动活动主题为《新课程标准》下天宁科学教师的思考与实践。

本次研讨活动分两个板块展开第一板块课堂观摩陈文琳老师执教《庞大的家族》一课。第二板块反思重建结合对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对本节课进行剖析与重构

观课磨课乐趣多多

第一个环节为课堂观摩,由天宁区博爱小学的陈文琳老师执教四下《庞大的家族》一课。庞大的家庭“动物大家庭”中的起始课,学生对该课兴趣深厚,整节课探究热情始终高涨。陈老师“竞选昆虫明星的任务形式将学生引入探究情境,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片明确“昆虫”的概念;继尔用美轮美奂的昆虫实物标本吸引学生目光,辨别区分昆虫特征与种类;再通过制作和设计明星档案”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甲虫”的身体特征。整节课环相扣,趣味盎然。充满教师对《课程标准》、科学教材和学生学情深刻解读,教学活动设计也是别具匠心且细致入微。

见仁见智,各有妙招

观摩结束,工作室成员开展了充分热烈的研讨活动。陈老师首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目标设定进行了阐述,也反思了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大家充分肯定了陈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对学生的精彩表现也纷纷点赞

近阶段,适逢“新课标”新鲜出炉,大家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对其进行学习与思考。对照新课标中的要求,每位教师对本节课的设计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在观课基础上进行了片段式说课。

谭夏老师认为要想加深学生对昆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的理解,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好手中的观察工具放大镜、手电筒和自然光等,制定有梯度的观察目标,对观察方法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切实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

葛恬老师认为,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可以适当前置,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观察目标进行逐级细化,达到由粗略到精细的观察目标以及认知的进阶。

夏芳老师则分享了自己对该的教学心得,认为用看图说话、“我手画我心”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是一项有效的学习策略,值得一试。

聚焦课标且行且思

最后,李波老师对该课进行了《新课标》视野下的分析与解读。一是思考“劣构”问题的价值。建议陈老师精选特征明显的两种昆虫(蚂蚁、蜻蜓)以及特征不明显的昆虫螳螂进行对比观察,用各种方法发现归纳昆虫的基本共同特征。二是考虑时间成本问题。将活动设计由五个环节改为三个环节,结构更加紧凑且更体现学生立场。三是制作昆虫模型任务要基于对学情的了解与掌握尽可能争取让学生通过模型将思维过程外显化,使得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在评价学习产品(模型)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进阶,达到“教学评三位一体”的目标。使得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由特殊到普遍。

时间在交流与碰撞中悄悄流逝,通过今天的交流与研讨活动,大家都感觉对“新课标”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对科学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又增加了几分。大家都共同期待下周市教研活动中这节课再次精彩亮相并给全市同行带来更多思考与收获。





(撰稿、摄影:张璐丹 审核:李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