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合合》教学案例①
杨茵雯
教材分析
《分分合合》是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7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分分合合,是将原有的几何形分割成一个个单一的、抽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图形。通过这些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学生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教师并未事先设定某类形象,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通过作品欣赏,让学生初步掌握根据造型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何图形并巧妙进行分割重组的分合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取手工剪纸的方式进行练习,但这种方式存在着不可逆的特性,一旦出现差错就只能更换纸张再次进行尝试,造成时间和材料的浪费。因此,本课使用iOS操作系统中的Paper Fun软件,它具有剪、贴、移动、旋转等功能,不仅能节约教学时间,而且有丰富多样的彩色纸可供选择,剪错的线条能进行修改。虽然软件操作简便实用,但它并不能取代手工剪纸,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以手工剪纸的形式创作作品。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好奇心强、爱表现,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但是他们相较于以前变得有些“谨慎”。教师以激趣导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用游戏、挑战等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大胆想象,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分割有技巧,组合有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构成设计基础知识,掌握将几何形分割后组合排列出新的图案的方法;学习组合排列,巧妙进行图形重组,完成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培养组合造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发展抽象思维。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变化分割、创意组合的过程中,以回忆生活、多元互动、游戏挑战、自主探索等形式,了解分、合技巧,初步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感受平面构成设计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合作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点、线、面的平面构成知识,学习单一集合形的分、合规律,感受分分合合中的奇妙变化。
难点:掌握分合的变化方法,创造出具有视觉美感的抽象或具象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安装了Paper Fun软件的iPad(iSO 11以下版本)、手工剪纸作品。(课堂显示屏使用的是希沃一体机)
学生准备:安装了Faper Fun软件的iPad。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圆形“变身”
(幻灯片出示图1)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图案,然后连续发问。图案造型像什么?这些形状能拼出一个什么几何形?
大部分学生认为图案造型像牛。为数不多的学生猜测能拼出圆形。
见学生表示疑惑,教师直接公布答案——圆形。(幻灯片演示拼合过程,如图2所示)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数一数该圆形被分割成了几块。
教师与学生一起数,圆形被分成了7块。
教师顺势提问,这7块还能拼出多少种新图形?
学生A:甲壳虫。
教师想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屏幕上连续出现了多个用相同7块形状拼出的新图形,并且引导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出各个新图形像什么。(幻灯片出示,如图3所示)
学生们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想象。
此时课堂气氛已经被调动了起来,教师总结:有的是具体的形象,有的是奇妙的图案,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只要巧于构思、精于设计、具有美感,都是好作品。
2.揭示课题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合起来是简单的几何形,分开来却可以变幻无穷。几何图形分割,再重新拼合成新的图形。这就是图形的分分合合。(教师板书课题:分分合合)
【设计意图】同样的几个零散形状,如变魔术般的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新图案,让学生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们将要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尝分合,尝试制作
1.了解点、线、面
教师与学生自由对话,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用剪刀的心得体会。提问学生平时能用剪刀剪出哪些变化的点、线、面。(教师板书:点、线、面)
学生B:可以剪出圆点,直线、曲线。(教师板书画出:圆点、直线、曲线)
教师补充回答道,占据一大块的是面,举例刚才屏幕上的圆形。(教师板书画出:圆形)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C:锯齿线。(教师板书画出:锯齿线)
学生D:三角形的点、正方形的点,只要是比较小的形状都是点。(教师板书画出:三角形的点、正方形的点)
听完学生D的回答教师顺势提问,怎样在一张纸上剪出一个小点呢?在提问的同时,教师用肢体语言示意是在纸张的中间部位。
学生E:先将纸进行对折,剪出一个小块图形,打开就是一个点。
教师先对以上回答的同学进行表扬,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进行总结:用对折剪、抠挖的方式可以剪出活泼跳跃的点;改变剪刀的方向可以剪出变化的线条和面(规则的和不规则的)。(教师板书:剪、抠挖,画出不规则的面)
2.学习剪法、拼法
教师进行现场示范(屏幕切换显示iPad中paper fun的操作界面,如图4所示),学生认真观看。教师先将纸剪成三角形,再剪4-5刀变化的线条,然后数一数剪出了几块零散形状,教师邀请学生一起数并顺势求助,剪出的6块形状能拼出哪些有趣图案?(6块形状如图5所示)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完全激发出来,各个都想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类似开火车的形式。
学生F:火箭。
学生G:鱼。教师用上扬的语调回应:能拼出动物。
学生H:鸟。
学生I:企鹅。
学生J:轮船。教师以类的方式概括:还能拼交通工具。
教师对于学生的建议表示感谢:既有高科技产品,还有动物,(教师指向屏幕,引导学生观察6块形状)看,有个尖尖的三角形,说不定还能拼出一幢建筑。奇思妙想才是成功的保障,教师边说边板书(教师板书:想象),接下来要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将这些形状进行重新组合(教师板书:平移、旋转),将它们变成一个有趣的新图形。紧接着教师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学生仔细观察着每一块形状的移动,看看最终会拼出什么新图形。(图6)和刚才的猜测不一样,部分学生看到和自己设想的不一样,再一次地体会到相同的零散形状能拼出不同的新图形。
3.学生练习
(1)内容:选一个几何图形,分一分,拼成一个新图形。
教师邀请学生一起动手试一试,(屏幕切换显示幻灯片,图7)出示练习环节的第一部分要求。剪纸步骤:剪一个几何图形;剪4-5刀变化的线条。当出示有关线条的变化要求时,同步出示了一些图例供学生们参考。
学生明确要求后开始操作。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边巡辅边说:大家剪出了不同的几何形,有三角形、梯形、椭圆形等,巧妙地引导学生剪出各不相同的几何形。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剪一剪的内容后,教师示意暂停操作,让学生数一数一共剪出了几块零散的形状,并根据自己剪出的形状想一想,可能拼出什么新图形?待学生自己思考后,再请同桌之间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同桌帮忙提出更好的建议。学生交流完毕,教师出示练习环节的第二部分要求。拼图要求:
①平移、旋转,用上每一块;
②块块不重叠,适当留白边;
③大胆组合,拼一个新图形。
学生明确拼图要求后继续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用iPad的摄像镜头拍摄部分学生作品。
在操作环节中,个别学生发现自己剪错了可以撤销重新剪。
(2)展评游戏:大家一起来找茬
两分钟后,教师邀请学生一起玩游戏:大家一起来找茬。(幻灯片出示游戏游戏内容)游戏提示:
①是否只用了一个几何形
②是否每块都用上、块块不重叠
(屏幕切换显示iPad上的学生作品,出示图8)
学生K:重叠。
教师:你真是个亮眼睛,这么细小的错误都被你发现了。有谁敢跟他PK一下?找找这幅作品的茬(出示图9)。
其他学生争先恐后地想要PK。
学生D:丢失了一些形状。
学生们点头表示赞同,教师表示作者真是个小马虎,下次要注意。
(出示图10)教师提问作者。邀请作者根据游戏判断依据每块都用上、块块不重叠,判断自己的作品是否成功。
学生L:成功。
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掌声表示祝贺。教师再一次地强调拼合要点:每块都用上、块块不重叠。(教师板书:每块都用上、块块不重叠)
【设计意图】从观察老师操作到自己体验的学习步骤,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分割出变化的图形。分割之后,有一个根据形状想象的时间,为接下来的拼一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赏析作品,拓展思路
1.作品赏析
(1)连连看,找对应
对于刚才学生的游戏表现教师深感佩服,决定发出更高难度的挑战,将几何形和拼好的图形找对应。(屏幕切换幻灯片,出示挑战内容,如图11所示)教师建议同桌之间进行小声交流。
教师邀请学生M进行连一连,学生M在希沃一体机上直接手指触屏操作。然后教师出示(图12)验证学生M的结果,完全正确。教师和其他学生以掌声对学生M进行祝贺。
(2)学习创意,激发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欣赏作品。挑选自己觉得设计最巧妙的作品进行重点欣赏,(幻灯片出示欣赏要求)①剪出了哪些变化的线条?②怎样进行平移、旋转的?
学生分析哪一幅作品的欣赏心得,教师就放大该作品。
学生N:(图13)我觉得它拼出了人物的造型非常生动。
教师追问:它是如何平移、旋转的?
学生N:将正方形向上平移,将其他剪碎的形状进行旋转。
教师肯定学生N的回答,表示下次回答问题的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
学生O:(图14)我觉得它设计得比较巧妙,作者先进行类似十字的直线分割剪出了4块方形,然后在每一块方形中曲线分割出半圆形,平移到旁边装饰。
教师补充:和其他作品相比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图案效果。(其他作品拼出的都是具体的形象)谢谢学生O的分享,你真是一位小小评论家。
教师总结:我们从这些作品中学到的成功经验是:分割有变化,组合要大胆,位置留白边,每块都用上,块块不重叠。如果拼了又拼还是拼不出,可以再剪两刀试试。
【设计意图】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并体会重新组合新图形时的关键。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设计图可能拼合的图形,以此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明确拼合的图形千变万化,没有唯一的答案。
四、再次尝试,动手动脑
1.作业内容和要求
教师导语:学习了别人的拼合技巧,得到了很多启发,我们一起来创作。(幻灯片出示作业内容)选择一个几何形,分一分,合一合,拼成一个新图形。一起回顾分分合合的创作步骤。(教师出示板书:创作步骤)
步骤:①选一个几何形;②剪4-8刀变化的线条;③平移、旋转拼合新图形;④给作品起个合适的题目。
随后,教师建议学生全班齐读创作的温馨贴士,帮助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加深印象。当学生齐读到“用上每一块”“平移”“旋转”“不重叠”这些关键点时,教师也附和着一起读。温馨贴士:分割有变化,拼合要大胆;用上每一块,平移加旋转;位置要摆好,每块不重叠。
教师示意学生开始创作。可以选择重新创作,也可以将第一次的练习半成品进行再加工。
【设计意图】掌握了分分合合的知识后,通过一起念一念拼合儿歌,使学生对作业的具体要求有了明晰的了解。
2. 学生创作,老师巡辅
教师发现学生P已经完成创作,便进行引导:你已经完成了一幅作品,能否利用这几块形状重新拼出一个新造型?可以试着把较大的一块形状旋转其他不同的方向,看看会不会有新发现。虽然教师只对一位学生提出了要求,但其他速度较快的学生已经心领神会,利用iPad的存储优势,可以先对作品进行保存,然后利用原形状进行二次拼合创作完成多幅作品。
教师提醒学生Q:适当留一点白边,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师好奇学生R的作品题目,学生R:大脚怪。
教师发现学生S的作品中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形状,便提示他,作品的创作自始至终只用一张纸一个几何形,所以建议他重新创作。
教师引导学生T说一说自己的创作过程。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时刻进行激励表扬和正确的引导提示,调动学生再创作的兴致之外,还潜移默化地用类的概念引导学生在再创作时尝试不同类别的事物造型,更关注到学生容易出错的细节,提醒每块都用上、块块不重叠、适当留白边等拼合要领,甚至还注意了学生使用纸张的色彩等细节。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学生作品的收集和展示根据有无网络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无网络的情况下,使用iPad自带镜头进行拍摄,然后将iPad与显示器有线连接进行展示。第二种是有网络的情况分为两种不同的网络状态:一是局域网状态,iPad可以通过局域网无线连接进行投屏;二是互联网状态,也是最理想的状态,教师和学生所有的iPad建立一个互动平台,其中一台iPad上传一幅作品,其他所有互动平台的iPad都能及时看到该作品,并且能在平台上进行留言互动。考虑到上课的现场网络状态(网速情况会影响到作品上传速度),本课使用的是在局域网状态下,iPad进行无线投屏。
1.展示评价
教师示意学生要即将进入展评环节,可以用参考评价关键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幻灯片出示评价关键词)评价关键词:分割有变化、位置摆放好、拼合很大胆、简单又巧妙、图形组合巧……
教师首先肯定了大家的辛苦付出,最终换来了精彩的作品,还重点表扬了一些学生一图多变,除了高效率之外更加看重的是他们的创意无限(现场上课学生作品,如图15所示)。采取“点兵点将”的方式随机抽取学生作品,学生都十分期待自己成为幸运儿,(屏幕切换iPad,显示学生作品,图16)教师邀请作者学生U为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
学生U:选择正方形进行分割,直线分割、曲线分割、抠挖出大小不同的点,然后平移到两侧当作手,锯齿分割的形状平移到头顶变成了头发,空的部分就有了牙齿的效果。
教师追问:你的作品看上去真有趣,你为它起的题目是什么?
学生U:《外星人》。(从学生笑着分享作品的状态可以看出他的创作过程是非常快乐的)
教师继续“点兵点将”点到了(图17),由于教师巡辅时几乎覆盖到全班所以教师知道是学生F的作品,让学生F邀请自己好朋友进行评价。
学生V:像螃蟹。
教师见学生V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评价,便提示道:你还可以说说它的优点或者提出一些建议。学生V显得更加紧张,于是教师说:没事儿,你说出了它像什么,表示感谢后请她入座,邀请了旁边举手的学生W进行评价。
学生W:作者拼合很大胆,拼出了螃蟹的螯的特征,如果在身体部分采用曲线分割的话,就更加符合螃蟹的外形特征了。
教师询问学生F:你接受他的建议吗?
学生F点头表示接受建议。
此时教师出示了学生F的另一幅作品(图18),教师建议说:在拼新图形的时候可以试着改变形状的方向,也许就会有新的灵感。
教师询问全班有哪位同学愿意推荐自己的作品。
学生X:我的作品题目是《车》(图19),上下两辆车正好一正一反,就像自己的影子一样,剪出的圆形平移到另一辆车上当做轮毂,车窗和手把也用了同样的方法。
教师:谢谢你的精彩分享。转身问其他学生,你们发现她漏了什么?
学生Y:车灯。
教师笑着对学生X说:你发现了吗?下次注意哦,每块都用上。
教师出示班级作品完成速度最快的学生作品(图20),并为学生L的作品做宣传,由简单的5块形状拼出了有关鸟的系列作品,表扬了她的创新精神,更表扬了所有学生个个都是大师,创造出了既美观又充满了奇思妙想的作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既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也加强了评价的指导性,旨在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发展。
虽然课堂时间有限,但是凭借操作工具的优势,课后学生可以继续交流,还可以将作品长期保存,上传至网络、班级网站、班级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平台,让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到学生们的创意。
2.拓展延伸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设计用于生活,看这些家具、雕塑,每一件作品都创意无限(出示幻灯片,图21)。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用手工剪纸的形式将分分合合的作品呈现出来,(出示课堂中教师示范环节的手工剪纸作品)完成后裱框挂在墙上,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学生认真观看,感受本课学习内容运用到生活中的神奇之处。
【设计意图】课后的拓展,让学生了解到艺术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拓展作业,让对本课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分分合合的魅力,从而增强了本课的实效性和延续性。
注:
① 本课获“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观摩培训活动”一等奖。
作者简介:杨茵雯,女,中小学二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邮编: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