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集 历史转折 姜明红
2021年,最耀眼的颜色是红色,最铭记于心的精神是红色。跟着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学党史,铭党恩,赓续红色精神。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第41集讲的是“历史转折”。这个历史转折的年份是我们熟悉的1978年。这一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经发表引发全国性大讨论;这一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为中国找到了一条发展的新路;这一年,我们后来总习惯称它为“1978年改革开放”。请记住这一年中的这一天——1978年12月18日,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里,它拉开了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幕,邓小平理论也是从此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新中国成立起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发展重新按下“快进键”。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经历过风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飞速发展。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32189元,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发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核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为一名党员,我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赓续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四十二集 恢复高考 吴秋岳
恢复高考是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对教育事业引领的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们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纠正了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论断,拨乱反正,使教育重新回归正确道路。全国各族人民无不拍手称夸,特别是受到无数知识青年和有识之士的坚决拥护,他们如饥似渴,勤奋好学,踊跃报考,一大批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脱频而出,立志坚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中国共产党的确是伟大,光荣,正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我们拥护,热爱中国共产党!
第四十三集 联产承包责任制 钱振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农民创造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三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从而使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在全国广泛推行,人民公社制度随之解体。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第四十四集 国门开 钱华梁
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向中央提出在毗邻港澳的宝安、汕头、蛇口建设出口工业区的建议,得到邓小平的首肯。从此,中国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大幕,从深圳、珠海、汕头到厦门、宁波、上海、青岛、大连再到珠三角、长三角由点到线到片,经济特区建设向国外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磅礴伟力!
正如邓小平南方谈话所说的那样: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江泽民同志指出: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独立自主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真理。
我们今天学习党史,学习新中国史,学习改革开放史就是要从中汲取经验,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将在党史学习教育和师德教育整顿中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对照查摆整改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四十五集 大潮涌 张春洁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日益表现出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甚至暴露出拖累产能产销等弊端。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打破统购统销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我们国家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大胆改革尝试,并把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不断复制和拓展就是我国发展的新形态。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冲破,前所未有的工农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等各种改革的新形式在我国应运而生,人民群众充满干劲,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人民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段历史也是有力的佐证。
第四十六集 开辟新路 马蕙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和汲取以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以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始起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明确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二大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人们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第四十七集 精神文明 郑梅
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大会中多次强调文艺的重要性,他认为: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对于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和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科学与文化素质的学习者,更要培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以知行合一的行为感召人、影响人。
第四十八集 精兵之路 倪婧
1981年9月,人民解放军在华北地区举行军事演习,展现了我党军队出色的实力与卓然的风貌。演习结束后的阅兵式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为新时期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积极防御”方针的引领下,走上精兵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解放军建设全面融入国家的改革发展,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新时期。一批军事设施陆续改作民用,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开始走向融合,培养出大量军地两用人才,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人民军队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身为党员,深感骄傲与自豪!
第四十九集 “863计划” 沈花
“学史明智,学史增智,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的,《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就是非常好的学党史材料,通过一个个历史节点故事让我们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100年光辉历程。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第49集讲的是“863计划”。1986年3月3日,富有前瞻性的科学家们根据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需求,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送到邓小平同志的案头,两天后就得到批示“速做决断,不可拖延”。经专家组探讨论证,最终有了1986年11月发布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六三计划)纲要》。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同志对建议的批示都在1986年3月,于是这份高科技战略发展计划又称“863计划”。
有了高屋建瓴的纲要指导,就有了发展壮大的空间和未来。在“863计划”最初所设定的生物、航天、信息化、先进防御、自动化、能源、新材料七个领域中,三十多年的发展是我们所有当代人有目共睹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有中国团队的身影。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强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刚刚过去的七夕,我们三名航天员是从中国自主的天宫号空间站发来的祝福。
更有许许多多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高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现代化,更加便捷。我们也许习惯了生活中可以“扫码走遍天下”,可以“日行千万里不是梦想”,可以“智能家居喊喊就行”,而这么多习以为常的生活,正是国家高瞻远瞩的发展计划带来的成效。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更要谨记我们能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更好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第五十集 和平与发展 陈晨
纵观古今历史,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主题”。上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争取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成为了全党共识。在这种共识下,基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开始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并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因此,1979年1月29日实现中美建交,结束了两国之间30年的不正常状态。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郑重申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发展同各国的关系。1984年5月17日,邓小平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南北问题两大世界问题发表了看法。1985年3月4日,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制定对外政策提供了重要。1989年5月,苏联戈尔巴乔夫访华,破裂20多年的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为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制定对外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五十一集 一国两制 王英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令世界瞩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之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问题开始提上日程。 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一国两制”的提出,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开辟了新途径。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每个华夏儿女都为之欢庆,都热血沸腾。。而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坚决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坚决粉碎 “台独”分裂图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
看完视频,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国两制”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香港、澳门等地的历史和现实,是中国智慧,更是伟大创举。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五十二集 小康目标 刘美娟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个重要决策是国家领袖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之家”这样一个“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在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小康目标后不久,邓小平前往江浙一带考察,一路走,一路看,苏杭之行验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1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绘制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对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目标作了积极而稳妥的规划。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和修改,从此,我国走出了一条目标清晰、扎实稳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然而,走上这样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我们党对如何确立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此,中国人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行。
第五十三集 屹立的旗帜 张旭
讲述了由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引发的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面对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掀起的反华浪潮和国际上唱衰中国的论调,邓小平说:西方国家向中国施压,根本点就是要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对这股逆流要旗帜鲜明地坚决顶住。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这翻话,在这关键时刻坚定了全国人民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为扭转局面、国家开展睦邻外交,稳定和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1990年9月22日,国家完美的承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到1992年已同15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贸易、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1993年11月,应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国家主席江泽民前往出席了首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短短三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有效应对了种种外部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出日益光明的发展前景。人民更加坚信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的光明之路。坚信社会主义的旗帜永远在中国屹立、飘扬!
第五十四集 东方风来满眼春 嵇文佳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他一路走,一路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与八年前他看到的相比,深圳从一个大工地,变成了繁华都市。深圳国贸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深圳的建设者曾在这里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纪录,成了“深圳速度”的象征。
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五十五集 上下求索 奚利贤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一路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与艰辛,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外界此起彼伏的质疑之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止住了扑面而来的流言蜚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社会文明和谐。共产党人又以新的姿态昂扬在改革潮头!
第五十六集 科教兴国 庄明霞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一个自信的中国正在腾飞,科教兴国战略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支点,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中撬动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2000年9月28日出版的 《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科技教育事业成就卓著》的报道,文中写道:“回放‘九五’的一路凯歌,科技和教育是其中的优美和弦”。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本世纪最后5年的时代强音,也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口号。
第五十七集 国企攻坚 桂烨
1997年的国企改革就想到了一首经典老歌——《从头再来》这是一首带有共同时代情怀性质的歌曲。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国企不再是铁饭碗,大批的工人纷纷下岗。为了鼓励下岗工人重新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再就业而做的主题宣传公益歌曲。刘欢《从头再来》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旋律,表现了身处逆境的人们勇敢面对人生挑战的坚强!
肯于牺牲、无私奉献中国工人阶级伟大精神之所在。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社会保障还不完善、对富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2000多万职工下岗分流,却没有引起社会的波动,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我们之所以能闯过来,广大下岗分流的职工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奉献。这一点我们应该铭记。
第五十八集 世纪跨越 袁平平
1997年2月19日,93岁的邓小平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之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中国共产党能否沿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全世界都在关注。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解答了无数人心中的疑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五大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把依法治国提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新的 “三步走”战略,对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党的十五大以后,农村改革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等跨世纪发展战略开始实施,对内深化改革与对外扩大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中华大地迎来了民营企业的春天,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诞生QQ走入千家万户,新希望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吉利第一款汽车产品豪情轿车在浙江临海下线,中国铁路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提速,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中国经济又一次活跃起来,所有人鼓足干劲为新的目标而奋斗。
历史和现实总是反复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铭记党,拥护党,坚定理想信念,以信念为舟,政治为帆,以党章党规系列讲话为指路灯塔,为梦想乘风破浪。
第五十九集 港澳回归 帅蔚
1984年12月19日下午5点30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此后,香港进入回归祖国的过渡期。
香港进入回归祖国过渡期后,中英两国政府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前期合作基本顺利。1989年后特别是苏东剧变后,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违背中英联合声明的有关规定,在香港平稳过渡问题上设置重重障碍,阻扰和对抗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对此,我们党和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胜利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这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从此走上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
第六十集 在挑战面前 周丽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块木制的“生死牌”,牌子上写着“誓与大堤共存亡”以及16个鲜红的签名,时间落款是“一九九八年八月七日”,这样一块年代并不久远的普通手制木板,为什么能够成为国家博物馆的一级文物藏品呢?
1998年夏天,中国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大洪水,受灾人口达2.3亿。武汉告急!长江告急!中国告急!
危急关头,30多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参加抗洪斗争,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冲不垮的坚强大堤。党中央高度关注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抗洪一线指挥,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奔赴现场,同广大军民一道顽强奋战、抵御洪灾。
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到2000年,我国成功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充分显示出党中央驾驭全局、应对挑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和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加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