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集 愚公移山 许晓曙
暑假,认真观看了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那一幕幕真实生动的故事,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物,让我深刻感受了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让我久久回味,深深思索。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第21集——《愚公移山》,讲述的是中共七大的召开始末以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与上次会议相隔17年后,终于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召开期间,国民党在重庆也同时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6月11日,在七大闭幕大会上,毛泽东说,两个大会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一个要消灭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势力,把中国引向黑暗;一个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中国引向光明。
闭幕式上,毛泽东给大家讲起“愚公移山”的故事。毛泽东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泽东把人民大众比作上帝,明确了革命为了谁,依靠谁。
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中共七大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它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20 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第二十二集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陈旻
中国共产党党员浴火淬炼的形象深入人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即使当时国共军事力量差异悬殊,在兵力、陆地面积、城市数和人口数等方面两党都相差甚远,面对国民党的嚣张挑衅——三到六个月消灭共产党军队,中国共产党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胸中自有百万雄兵。
“四个月歼灭30万人”、“41万国民党军队遭到歼灭”这些数据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展开民心、意志和战略的较量,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必将获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值得全国人民最高的赞扬。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用历史验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我们要铭记党,
拥护党,坚定理想信念。以信念为舟,政治为帆,以党章党规、系列讲话为指路灯塔,为梦想乘风破浪。
第二十三集 千里跃进大别山 朱凌茹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二野行军21天,挺进大别山。这行程千里,解放11座城,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这次行动是一次大胆的军事行动,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总揽全局,才能决胜千里。我们当代共产党员也要有谋划全局思维,有创新创造能力,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吃透新时代党的方针政策,一心一意,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办实事。在挺进大别山的进攻中二野战士不畏牺牲,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坚守阵地,把刀牢牢扎在敌人心脏里。我们当代党员教师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在三尺讲台上树立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形象,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
第二十四集 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 王小霞
第24集主要讲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每场战役,中国共产党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仔细分析,原因如下:第一,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在西柏坡,毛主席通过多封电报指挥战役,他大量运用了一些战略战术,如充分调动在运动中歼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等等,在这期间,主席每天只睡眠三四个小时。从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好领导地重要,只有方针觉得到位,才能朝着正确地方向取得胜利。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全中央、中央军委地命令。不管是在敌强我弱还是敌弱我强的情况下均是一往无前,无所畏惧。我们虽然生在和平年代,但在任何状况下,我们都要听从党的指挥,比如现在的新冠疫情下,每个普通民众就是战士,要服从组织安排,听从组织领导,不给社会添乱,只有这样,才能打赢与新冠的大战。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军事作战。自古以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任何决策和考量都要以人民群众地利益为准,并争取人民群众的向心力,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十五集 向北平进发 杨云澄
1949年3月5日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日子,是前往北平前的最后一次重大会议。在会议上,毛主席对共产党员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传承、发扬。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必将“两个务必”牢记在心,身体力行,要有知识不足,本领不足,能力不足的紧迫感,自觉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既要向书本学又要向实践学,始终保持虚怀若谷的学习状态,将“两个务必”贯彻到工作岗位与日常生活中。
第二十六集 新中国成立 张洁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二十七集 舍身忘死保和平 周丽玲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配合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开播。
纪录片中我看到侵略国的自私与中国的战士的无私奉献形成的对比,因为有信念坚守,使命担当,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自强。通过纪录片引导青少年有信仰,有激情,有奋进,形成一定有力的传播能量,激发后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联系现在的疫情,不管是医生还是保安,还是普通共鸣团结抗疫,因为有信仰,有使命。
我相信党的未来,中国的未来,一定更美好!
第二十八集 土地改革 姜卫钧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国家政权,1950年中华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这次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彻底消灭了。广大农民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它从根本改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农业生产迅猛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第二十九集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刘佳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出自新中国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本集纪录片详细介绍了该部宪法的产生过程。
宪法的颁布有着重大意义,首先它确认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确认了工农联盟是国家的阶级基础,也就是说肯定了人民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毛泽东说过,这个宪法“使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 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正确的道路可走”。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翁的事实。宪法制定以后,人民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明确化,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它产生的过程,都体现了人民在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三十集 一化三改 周旭红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1921年走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重重阻碍,带领中国走向辉煌。在漫长的征途上,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五星红旗,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胜利的希望。
《百炼成钢》第三十集主要介绍了50年代初,我国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稳定,1953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主义要实行:“一化三进”,“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感到自豪,因为教师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塑造着,我们传播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感到责任重大,激励着我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这将是我一生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第三十一集 一五计划 常超男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0年的风风雨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接受检阅的飞机、坦克型号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装备。经过抗美援朝战争,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的要求显得尤其紧迫。为此,党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要求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出现这样一段话:“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人们还听到了一个新名词——“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2年8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来到莫斯科。以苏联为主要学习对象,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这是在西方世界敌视和封锁下的新中国,唯一可行的选择。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就在参与编制计划工作的干部们不分昼夜地测算计划数据的同时,国内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已经热气腾腾地铺展开来:在长春,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举行奠基仪式。在鞍山,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生产典礼。包头、武汉的大型钢铁企业先后开始施工。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在纵横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到处回响着的机械轰鸣声、劳动号子声和工具碰撞声,交织成一曲豪迈昂扬的奋斗者之歌。
“一五”期间,面对旧中国从未见过甚至从未想过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新中国的当家人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办成了许多前人无法完成的大事。五年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68个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和不合理布局大大改观。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第三十二集 走自己的路 李波
《百炼成钢》系列影片让我们深刻回望百年党史,重温初心使命。其中第32集《走自己的路》向我们列举了1956年这个特殊年份中发生的一系列不平凡的历史事件,如1月1日起《人民日版》行文规则由纵向改为横向;4月25日毛主席发表《论十大关系》重要讲话;还有9月15日党的八大在北京隆重召开;党中央宣布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在进行了大规模社会经济调查基础上,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思考新中国的发展方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雄才伟略和民族气魄!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因为这是科学发展的道路,创造革新的道路,也是充分体现政治制度自信的道路。让我们以此为荣,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到底!
第三十三集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章子君
195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对我们的现在以及将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主席提出:“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其本质是走群众路线。
构建和谐社会,这要求我们正视矛盾、化解矛盾。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有转变,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较之以往更为复杂。因此,处理好生产与分配的问题,阶层问题以及正确方法和路径等有利于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新的时期,我们应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扩大和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实现自我教育管理,进而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的不断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十四集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高牟烨
1961年1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1961年1月,毛泽东就组织和领导3个调查组,到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调查。这次调查研究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在动员全党团结奋斗战胜困难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调查研究的基本功不能丢,调查研究更没有“终点站”。只有把调查研究之风贯穿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才能真正担当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第三十五集 闪亮的名字 王瑞芳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百年历史,百炼成钢,铸就百年辉煌。
数不尽闪亮的名字,把人们仰望的星空点亮。郭永怀,我国“两弹一星”功勋。他废寝忘食一心扑在祖国的核事业,即使飞机失事生命将陨落的最后关头,将核研究的绝密文件护在胸口,与助手紧抱一起,躯体被烧焦,文件完好无损。钱学森,归国报效祖国的拳拳爱国心没有受美国的百般阻挠而有丝毫动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邓稼先,积劳成疾,身患癌症。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如果可以再生,他依然选择中国,选择从事核事业……那一代的科学巨人,他们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看着感人的画面,听着沉稳的介绍,百年历史的大门就这样再次向我打开,除了诉说,我想更多的是在给赋予我们前进的动力。处在新时代,我们在教育路上遇到的困难挫折远比这些先驱们少得多,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这份伟大的事业做好,教给孩子们拥有创造的能力,给予他们腾飞的力量,才能真正不辜负先驱们的夙愿。
第三十六集 绝壁上的人工天河 俞兰
暑假期间我认真观看了《百炼成钢》这部系列纪录片,虽然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但那些令人澎湃的党史的故事,依然带给我无数次的感动和震撼。
第36集绝壁上的“人工天河”主要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解决河南林县世代缺水的问题, 带领10万修渠大军,历时10年,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在太行山的绝壁之上凿出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感人故事。
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记载了林县人民那段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更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当时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人们吃饭都是问题的年代,能够建成红旗渠这个世界奇迹,关键是靠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广大党员干部抱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心中憋着那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才有了战胜困难、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最终修成了红旗渠。
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就是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光辉典范。修建红旗渠,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吃水灌溉问题。没有群众的愿望,就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
红旗渠是靠林县十万修渠大军一锤一钎干出来的,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干出来的,是我们党务实重干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
流逝的是时光,不变的是精神!在历史的新征程上,我们每个共产党人仍然需要继续发掘包括红旗渠精神在内的宝贵精神财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凝心聚力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三十七集 攀枝花开 高羽佳
四川大山深处的机密工程,就是将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冶炼出来。这是毛泽东主席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布局的考虑,是三线建设的重要项目,而金沙江畔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数以万计的建设者潮水般涌进了金沙江畔,当年才十几、二十几岁的他们,一干就是一辈子。没有城市依托、不通铁路、气候恶劣、物资奇缺的艰难条件下,三线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无到有,一年内,发电厂、选矿厂、焦化厂陆续投产,一号高炉全部安装完毕。1970年7月1日,攀枝花出炉了第一炉铁水!数十万建设者用了五年的时间,硬是依靠人力搬运成千上万吨的大型机械,终于在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建起现代化大型企业——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攀枝花又是英雄树,英雄树在这片土地上开出的铁树之花,象征着英雄开拓的精神,那就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动力,就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和信念。也正是许许多多像攀枝花这样的三线建设在中国大地上的成功实施,推进了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了我国国防能力,在中国建设史乃至世界工业建设史上堪称奇迹。向无数建设者英雄们致敬!
第三十八集 送瘟神 黄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问题,始终把防疫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血吸虫病是一种传染极广、危害极大的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20世纪50年代,面对血吸虫病疫情的严重危害,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亲自领导和部署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在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很快取得重大进展。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省余江县首先消灭血吸虫病的喜讯。毛泽东同志看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写下那两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送瘟神》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看完影片后的第一感受就是人民的领袖和人民政府是处处为人民着想,为人民办事的。同时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经验,对于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具有启示意义。
第三十九集 英雄年代 丁轶敏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们盖起了新工厂,装上了大机器……”原来,如此熟悉的一首歌,竟是大有来历。
新中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就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留下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各方面都超出了预期。毛主席说,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一化三改”实现了把生产材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
第四十集 中美破冰 刘佳
本集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中美破冰”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也让我对“中美破冰”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表示有意改善中美关系。
1972年的4月26日,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兴兴”和“玲玲”,装在绿色木箱里乘坐专机到达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兴兴”和“玲玲”打通了中美大熊猫外交的桥梁。
1971年4月,毛泽东同意邀请参加日本名古屋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种“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出人意料地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
1971年10月,联合国历史上著名的“2758号决议”大会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1年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正式访华。1972年2月28日,最后敲定的《中美联合公报》在这里发布,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中美破冰,举世瞩目!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对国际形势产生着重大影响。
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也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