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天宁区小学数学新教学研讨暨“互+”教学范式发展与应用第六次活动在华润小学举行。天宁区各校“新教学”暨“互+”项目负责人、种子教师齐聚华润小学报告厅,共同探讨“互联网+”小学数学教学范式。
课堂教学展风采
第一节课,由华润小学的任雅君老师执教三年级《面积的含义》。任老师整节课围绕“什么是面积”、“面有大小”和“怎样表达面有多大”这三个核心环节展开。任老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动手操作,体会到要表达“面有多大”需要借助“数+标准”来说明。借助“互+”平台,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产生了统一比较标准的需求。任老师整节课从“度量”的角度,借助技术表达比较结果,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节课,由郑陆实验学校的刘秋燕老师带来三年级《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录像课。刘老师借助“互+”平台,引导学生在玩“拼图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对称现象,通过“验证”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刘老师还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其运用。刘老师这节课借助技术升华了学生对“对称美”的认识,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专题汇报拓眼界
接下来,局前街小学的沈虹老师以《构建“新”评价体系,促进“新”教学
发展》为题畅谈“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沈老师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表明测试模式的转变。他以国际学生测试项目(PISA)中的评价框架为例,展示了何为指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最后,沈老师指出要以素养导向的测评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紫云小学的周月霞老师进行了题为《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情境分析与实践思考》的主题发言。周老师从真实性、类别属性、功能的角度进行了例题情境的内容分析和分类分析。她基于核心素养,提出教学实践主张:领会编者意图,用“足”教材情境;引发数学问题,用“实”教材情境;找准学习起点,用“活”教材情境;挖掘人文因素,用“透”教材情境。两位老师的专题汇报获得了在座老师的一致好评,丰富的内容、专业的分析开拓了大家的眼界,引发了老师们的深度思考。
专家引领共发展
活动最后,区教师发展中心邓炜老师对今天的两节课和专题报告进行了点评和指导。邓炜老师指出新教学有助于改善学科教学,践行育人价值。她提出教师们要有基于本质看知识的视野,要有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要有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驱动,要有基于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天宁的教师们一定会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让我们带着思考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新教学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绽放成功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