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短短一学期又已结束。本学期虽然经历了漫长疫情的考验,但工作室全体小伙伴依然在奋斗中感受到满满的收获与成长,现对本学期工作小结回顾如下:
一、醉心学习,格物致知
作为工作室的重点发展目标之一,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始终是最强音。一方面我们积极吸纳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丰富扩宽自己的教育视野;另一方面我们认真参与各项与工作室、与个人发展相关的读书、研讨、培训活动,争取获得更多外界资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未来腾飞积聚能量。本学期一共举办了10次活动,有线上交流研讨也有线下讲座培训等。几乎每次活动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与精神的感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区研训员于纯老师关于教师如何提升理论水平的精彩报告。她能够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给老师们把脉,给出最接地气的指导意见,让老师们在努力追求发展的同时看到自己和同伴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唯有通过不懈的学习才能努力改变自己,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二、悉心钻研,精益求精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老师们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研究小目标。工作室围绕“互联网+范式”命题进行了三个阶段的研究和学习。首先是利用疫情期间延期开学的大好时间认真研读了与范式研究相关的一揽子计划、要求、实施建议等文件,做到对项目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其次我们在开学后专门就范式应用与发展寻求合作伙伴,邀请几所成员校(园)等相关负责教师前来对接,共同明确成长愿景和努力方向,做好后期研究工作的心理准备和行动规划。在范式研究之余,老师们还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发现新的研究点作为个人发展研究目标。如博爱的陈文琳老师与工作室另外几位老师共同申报了市规划办青年专项课题“创新性实验材料研究”,通过团队并肩作战获取相应的资源,寻找更多研究方法,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三、精心设计,追求创新
经过了将近半年的磨合,工作室成员共同创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行动策略。例如合作分工制,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在工作室内承包一项任务,既服务于他人也服务于自己,努力为“抱团取暖”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需要集体参与的事,我们又实行岗位轮流制。如微信公众号的更新和工作室公众号的创刊、新闻发布等,都有专人负责。既锻炼了大家的实际工作能力,又扩大了工作室活动的影响力,同时达到同伴之间交流合作,共同生长的目的。
在具体的工作中,每个工作室成员都吃苦耐劳、勇于创新。本学期基于疫情,与陕西安康旬阳县科学教研员取得联系,开展了两轮远隔千里的网络教学研讨活动;借助强大的网络平台“钉钉”进行说课、备课、上课等练兵,丽华三小施婷婷老师勇于挑战自己,圆满出色地执教了研究课《感觉》,展示了江苏常州天宁科学教师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同时带动内地科学教育同步得到发展,开创了“网上支教”的先河。
此外在一次又一次来自于上级领导交于的任务中,工作室青年老师也奋勇争先,敢于创新。在区科学研训员唐剑老师的带领下,一部分教师积极准备参与“省名师空中课堂”的视频拍摄,经过好几轮磨课,使得课堂教学品质不断提升,能够较好地体现天宁科学教育的高品质。
经过老师们的不懈努力,在刚刚结束的天宁区“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中,工作室有4篇论文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其中工作室领衔人李波老师的论文还被推荐参加“黄浦杯”征文比赛。
古语云“天道酬勤”,正所谓“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走在风口上,猪也有可能会飞起来。让我们将“天道酬勤”思想发扬光大,争取在教育中获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