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雨天十八变,却阻断不了老师们课堂教学研究的步伐。6月19日上午,天宁区李波教师发展工作室开展了本学期的第三次线上活动。李波老师领衔的科学教师发展工作室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科学教师团队结成了友好共建团队,以“基于“生命科学”领域的互联网+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还有幸邀请到了天宁区教研员唐剑老师在线指导。
“跨省”线上教学活动分为两个板块展开,第一板块课堂观察,第二板块是评课互动。
课堂观察,启发思考
第一个环节为课堂观察部分,由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的施婷婷老师和陕西省安康旬阳县城关二小的王道根老师分别执教了两节研讨课。以“生命科学”领域的互联网+课堂教学为研究专题,施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感觉》。她的课清新自然,活动层次清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热情高涨。陕西安康旬阳县城关二小的王道根老师执教教科版二年级下册《观察我们的身体》,稳扎稳打的一节课,设计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推进,凸显了以学习为中心、照顾低年段小朋友年龄特点。
以“评”促“思”,引领成长
第二环节,两地科学教师开展了热烈的线上互动研讨。首先由本次执教的施婷婷老师和王道根老师进行说课与反思。两位教师都属于入职未满三年的年轻教师,却有着“后浪”的激情与研究热情。他们分别就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推进、“生命科学”领域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谈了自己的感想。从上周到今天的出色表现中大家感受到了他们各方面的不断变化与成长。
随后,工作室领衔人李波老师进行了点评。施老师的课视野开阔,有乐趣、有温度。让大家意识到科学教师不仅仅传授科学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人和事、关爱社会。王老师作为一名第一年进入科学团队的老师,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他充分考虑了低年段学生的特点,开展了有趣味的活动。
随后,天宁区教研员唐剑老师的点评给了大家一个高位引领。他谈到两个“意”——课堂有没有意思,课堂有没有意义。教师要关注情境的创设,课堂的趣味性,让孩子带着问题有兴趣的去探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可以加强课堂的开放度,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孩子自己去设计,使能力得到更多提升,产生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也从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转向任务驱动的能动学习,从生活经验走向科学的理性分析。
时间在交流与碰撞中悄悄流逝。此次线上研讨活动不仅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一次互相观摩、学习研讨的机会,还为苏陕两地增进交流和研讨提供了新的参照模式和范例,教师们在不断挑战中增进智慧谋求新的发展。工作室成员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科学课堂教学的新天地。(文:刘仪 图:芮清、张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