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不求美名扬,心怀梦想爱无疆。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校今年共有4位教师,组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肯奉献的支教志愿者队伍。为了共创教育的美好明天,他们抛家舍业,无怨无悔。在此教师节来临之际,特向支教教师送去节日祝福。
培训赴香江 扬帆正当时
——记内地教师赴港行前培训活动
打点行囊赴北京,
师大校园秋意浅。
五湖四海同仁聚,
为赴香江携手牵。
培训公寓暂栖身,
学生食堂三餐简。
行前培训有实效,
专家教授诲不倦。
中港学者共交流,
消除困惑心无间。
同行教师笑意融,
相谈甚欢畅所言。
学为人师牢记心,
行为世范重实践。
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
牢记使命勇向前。
陈旻:
初秋的北京,正是一年好风光, “帝都蓝”、“奥运彩”让每一位到京城的行者都会发自内心的感叹祖国首都的壮美。
八月末的北京师范大学,正是一年开学季。热闹的京师校园内,多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内师”,他们正在为即将赴港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活动学习充电。而我十分幸运地通过了教育部的选拔,成为了这三十位“内师”中的一员。此次培训是专门为赴港澳教师量身打造的,所有的课程都有着鲜明的主题与明确的内容。从8月27日至8月31日整整五天,有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有香港教育局课程中心、教学支持组的高级主任;有亲历过交流活动的延任老师,他们用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从《内地与港澳中小学课程的差异》,聚焦到《港澳文化—教育与校本支援》;从《香港幼稚园领袖专业培训课程专家指导总结》,指导到《教学指导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指导工作》;从《学校意识形态建设》,聊到《香港生活管理及注意事项》,从《香港语文教育概述》,谈论起《我眼中的香港小学数学教学》。立足于二岸三地不同的区域文化特点,分析了三地课程的改革发展及特点,传递了校本支援的策略,或宏观统揽,或微观分析;或幽默风趣,或语重心长;或细心指点,或倾心交谈……既有高度上的引领,又充分考虑到了学员的需求,具有可操作性,高效实用。让我们这些“内师”平复了曾经的忐忑与不安,更加自信、从容地奔赴“东方之珠”。
在陕西旬阳支教的日子
曹之杰:
8月28日早晨,天宁支教团队从常州北站出发,乘坐6个多小时高铁到达西安,又坐了4个多小时大巴到达旬阳县。一路翻越秦岭,穿过中国最长的隧道,途中偶遇山体滑坡,还好有惊无险,安全抵达扶贫援建的目的地。
8月29日,在旬阳县创业就业服务中心龚泽忠主任的主持下,天宁支教团队参加了“2019年苏陕协作天宁区第二批专技人才来旬工作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旬阳县委组织部宣布了天宁区第二批专技人才来旬工作岗位分配名单,我有幸被安排在旬阳城关镇第二初级中学,负责协助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会后二中李启刺副校长非常热情,一定要带我先去看看旬阳县城,他骑上摩托车带着我绕县城一周,穿过老城区盘山而上,山路十八弯,在登顶那一刻豁然开朗,从山顶观景台往下,看到了旬阳县城的全貌,犹如“S”型的旬河水将县城天然分成阴阳两鱼岛,与四周环立的8座山峰一道勾画出一幅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太极图,鬼斧神工般造就了中国一个神秘、神奇、神圣的八卦太极城。
下山后又沿着汉江翻过一座山,来到了心仪向往的城关镇第二初级中学,学校依山建在半山腰,从学校大门进入,看到如城楼一般耸立的门厅,要爬上百级台阶,才能进入校园。李校长领着我来到学校行政综合楼,见到了二中吴校长和刘主任,询问了我之前任教的学科和工作,也交流了二中的情况,吴校长还说,是学校专门申请要求我来他们二中,希望我能给二中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予帮助。
9月2日开始正式上班,从租住地出发到学校步行需要40多分钟,主要是山坡路,公交车从7:00开始运营,半小时一班,因为学校学生是6:30到校,普通老师是7:00上班,所以无法乘坐公交车,只能步行或者打出租车上班。第一周全校学生都在军训,操场在半山腰,学生们在烈日下进行队列训练,整齐有序且有精神,山里学生无论从身体素质还是吃苦耐劳方面,确实比城市里的孩子强许多。
9月3日,常州天宁区华利达光彩教育基金援建的学生计算机教室电脑送至二中,我和二中信息郭老师一起忙着安装调试,全新的电脑教室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9月5日,江苏常州天宁区统战部,陕西省红十字会义工联,旬阳县统战部,旬阳县教育科技局,常州华利达集团,常州第四制药厂,旬阳城关第二初级中学的领导们一起来参观援建的学生电脑教室,看到短时间内电脑教室已经投入使用,感到很欣慰,并对我们的工作表达了谢意,也希望旬阳城关二中的学生们学习上努力奋进,待到学业有成时回报社会。
这几天,我尝到了学校和县政府食堂富有陕西风味特色的午餐和晚餐,有酸辣拌面,有南瓜绿豆汤,还有玉米榛榛饭,虽然在饮食和住宿还不是很习惯,我想在此后的时间里,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克服困难,在工作中虚心向当地老师们学习,努力提升自己,顺利完成这次苏陕协作扶贫援建的各项工作。
郑陆特色
刘宝杰:
郑陆实验学校,坐落在常州东部的郑陆镇,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整个校园视野宽阔,教学楼整洁明亮,师生多达三千多人的校园却没有丝毫的喧闹声,时时让你感受到的还是那种乡镇学校独有的安静感。
郑陆实验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热情质朴,让我们感觉像一个难得造访的远房亲戚,处处得到关心和照顾,同时我们也分明感受到郑陆同行们的好学和上进,开学这几天中已经就如何优化教研组活动,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问题已经多次进行研讨。
也有一些不太适应的地方,这里的绝大多数孩子都住在学校附近,因此他们来上学的时间都比较早,早晨7点左右就到学校了,这比城区的孩子整整早了一个小时。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与城区的孩子有所不同,主要是英语口语的语音语调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在发散思维的表现上也需要进一步的锻炼。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相信通过通力合作,扎实教研,一定能不断提升日常教学品质。
黄妍:
作为土生土长的常州人,一直听闻着郑陆的炮仗羊肉、黄天荡的清水螃蟹,但是从来没有来过这片土地。当决定来郑陆实验学校交流的那一刻,我仍然对这片区域非常陌生。当我第一次乘着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来这里明确地点,第一次开着五十分钟的汽车来熟悉路线,我才真正对郑陆实验学校这个同城却陌生的学校有了距离上的认识。
一周以来,每一天二十多公里,从城西穿城而来;二十多公里,顺车流迎风而回。我慢慢熟悉了这条线路,熟悉了郑陆实验学校,熟悉了新学期的新节奏
“早”。学生上课早,老师上班早。每一天早晨,六点多就有很多学生乘着校车来到校园,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为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的安全,老师上岗也特别早。很多老师进校门后直奔教室, 7:15,校园里就已经书声琅琅。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发现,不少老师住得也很远,每天五点半起床,六点半出发是一种生活常态。我才一周,而不少老师已经这样许多年头!
“善”。郑陆实验学校老师们的善良、热忱让我很快融入到了新环境的生活工作。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老师,都会微笑着和我打招呼。“你住哪里啊?”“上班方不方便啊?”“我们的上课时间是这样······”这样的关心每天都会听到很多遍。当了解到我家离得比较远,交通不是很方便的时候,老师们都热情的帮我寻找学校可以同行的人,芮红云老师每天都带我一起上班、下班。虽然还有很多老师没能记下名字,但是每一张笑脸都深印在心里。
“勤”。在语文学科主任吴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共同议课、备课,迎接新教材的挑战。无论是年长还是年轻的老师,都谦虚、好问。研讨中,老师们不断提出的问题;解读教材中,层出不穷的想法;重建时,密密麻麻的备课本;一有空的询问的认真劲儿……让我也不敢松懈,和他们一起常学常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继续研究、探索。
虽然曾经我们有二十多公里的距离,但在集团化办学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近,为了收获更多教育教学中的小欢喜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