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局小党建>>党员风采>>文章内容
局小党组织:李波——青年突击队,我是!
发布时间:2020-03-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燕

 

局小教育集团联合党总支的李波同志,已到不惑之年,毅然报名参加“青年突击队”。她说,只要心态在线,永远不会告别“青年”。只要社会有需要,“突击”就是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以下是对她的采访手记: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突击队的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我的青年突击队工作始于2月19日,最近一次是3月12日。之前基本上一天一次,每次聊1到1.5小时不等。有时还经常通过微信与家长沟通。

 

2. 结对陪护时,您做了哪些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工作?

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工作有以下三点:

(1)心理安抚。我帮扶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喜言谈。通过每天不间断地谈心交流,引导他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我介入的这段时间里,爸爸明显觉得孩子心理状态有改善。

(2)学习方法指导。孩子才四年级就已出现偏科严重现象。对此家长十分着急,使得孩子对语文十分没有信心。通过数周辅导,我发现孩子的听觉记忆较好,背起书来十分流利。经过与家长多次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找到正确的指导方向,从而知道应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障碍,走向正确的学习状态。

(3)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为了避免枯燥单调,我特意每天设置科学游戏互动环节,作为学习任务完成好的奖励。孩子对此十分期待,认真在家做了不少实验。有纸桥承重、回旋镖、盐的结晶、摆的研究、小灯泡亮起来、电磁铁等。孩子对动手实践的机会非常重视,而且思维活跃,探究能力也强,让我看到了他不为人知的闪光的一面。

 

3. 服务过程中,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印象最深的事是有次在线指导过程中,连孩子的爷爷也参与进来,他还背着孩子与我单独交流。让我深受感动。让我感受到我不仅仅是在帮助孩子一个人,而是在助力整个家庭。孩子爸爸是三院负压病房的医生,妈妈在血液科工作。家里有两个孩子。我觉得帮助了孩子就是解除了白衣战士最大的后顾之忧。

 

4.突击队工作中,支持您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来自哪里?

动力之一,出于对身边英雄的敬仰之情。为孩子付出于我而言是举手之劳,对于他们却是最好的后援,间接帮助他们更加全力以赴救死扶伤。动力之二是孩子身上的变化和对我的期待之情。作为一个教师,就是要从学生成就中找到自我成就。因此我觉得在疫情期间能够以自己微薄之力实实在在帮助到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是十分荣幸的事。

5.疫情结束后,您还会和孩子联系吗?

疫情结束仍会持续关注这个孩子。

 

以下是李波老师的陪护手记——

与你“童”在,“疫”然坚守

 

一、光荣的使命

2020年寒假,大家都有点“宅”。每天在家刷着手机,关注着新冠病毒的发展动态。

早在1月底,我还在马来西亚,每天与大家关注着国内疫情的发展。1月25日,我参与了全校师生向武汉地区捐款活动;1月30日,我以党员身份报名参加了天宁区疫情防控党员应急突击队。2月8日,学校转发了市教育局组建“青年突击队”为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子女提供学习辅导与心理关爱的倡议。并不年轻的我,再次向党支部提交了申请:如果需要,我报名参加青年突击队。

两天后我荣幸地加入了“市教育系统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据统计全市总共有220位教师自愿报名参加这次活动,他们来自大市各个区域的中小学校。此时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滴小水珠一样迅速汇入了抗击疫情的大海,心里也因那即将到来的责任而感到沉甸甸的。

很快一批又一批抗击疫情医护人员的子女名单公布在“突击队”群里。对照名单上孩子的年龄和具体需求,我衡量了一下自己从教学科与专长,慎重选择了我的帮扶对象。他的名字叫“童**”,是四年级的一名学生。

 

二、平凡的坚守

帮扶第一步:用诚心建起沟通的桥梁

说起结对帮扶这还是人生第一遭。我先是打电话向先我一步开展帮扶工作的刘佳老师求教。她很是热心地告诉我鉴于疫情限制和家长意愿,目前主要与孩子进行书信沟通,在封闭情形下书信已然成为她与孩子沟通的十分理想的纽带。同时她还为孩子制定了数学的个性化指导。

看来良好的信息沟通与了解是走好帮扶的第一步。心里有了底,我便试着拨打了名单上孩子爸爸的联系电话。这是一位呼吸科医生,每天的工作是在负压病房抢救新冠肺炎的病人。他在电话里向我大致介绍了孩子的学习状况与薄弱点,还按照我的建议建起了一个微信群。我给这个群起名为“爱心守护,与你‘童’在”。接着孩子的语、数、英老师和妈妈陆续加入了该群。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目前都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家里一大一小两个娃只能靠爷爷奶奶照顾。大家都很担心孩子因长时间见不到父母而造成学业的荒废与心理的恐慌。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最近这段“非常时期”,最后大家形成了一致的解决方案:由老师每天布置自学任务,孩子在家上午自主完成作业,下午由我通过视频与小童进行交流,一方面给作业质量把关,另一方面指导他进行拓展活动,丰富和充实他的生活。

帮扶第二步:用爱心催开孩子的笑颜

2月19日下午,小童在爸爸的帮助下利用网络与我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对话。我仔细聆听了小童的语文和英语朗读,还看了他写的作业并进行了点评。作为奖励,我教小童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筷子提米”。看得出孩子从最初的陌生拘谨开始变得放松与活跃。尤其对于实验很感兴趣,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第二、第三天的视频交流中,我针对孩子语文比较薄弱的情况采取了以“激发兴趣”为宗旨的指导策略。有时仔细聆听,鼓励孩子大声朗读并为他作示范;有时和他一起背诵古诗,给他讲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和忧国忧民的陆游的故事,告诉他两者爱国之异曲同工;同时告诉他,在这段非常时期,我们支持爸爸妈妈的工作也是一种爱国……

几天后孩子爸爸发来短信: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有亲和力的老师。小童是和很内向的男孩,平时也不太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几天在家自主完成了作业,有了自己的微信,学会了视频聊天和电脑登录微信,而且接受和喜欢上了这种新颖的和老师沟通的方式,谢谢李老师!

此后我每天坚持下午三点与孩子视频聊天一个多小时,不间断地关注他的学习与思想情况,听着孩子在视频那头越来越熟练地朗读、听到表扬时灿烂的笑容和做实验时好奇的提问与求知的目光,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平凡的坚守换来的是孩子的信任与亲近。

帮扶第三步:用真心换来家长的放心

    不知不觉,我与小童的交往到今天已经是第10天了。每天下午3点按时上线,向我汇报功课、练习朗读、订正作业等已经成为小童的必修课。当然,每天的科学实验也是他最期待的。今天的实验是指导小童做“彩色树枝”。为了确保安全,小童的爷爷一同乐颠颠地参加了实验。只见祖孙俩在我的指引下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倒水,一会儿取盐,不厌其烦地搅拌,还有跑上跑下拿颜料。当小童跑开的时候,老爷子居然拿着手机对我扮了个鬼脸。老人在镜头里跟我说,李老师,小童很喜欢你,但是不自觉,你要多管管他。我听了一边报以会心的微笑,一边也深受感动。老夫妻俩将孩子看得爱若珍宝,然而要想让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儿子媳妇放心,带好一大一小两个娃,又是谈何容易!现在他们将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为这份信任而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只要疫情一天不结束,我就一天不放弃坚守;逆行者义无反顾放弃家庭,我将尽己所能完成我的使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