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拳拳爱国情】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县的邓家祖屋内。出身书香门第的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勤于思考,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基础扎实、成绩优秀,是学校出了名的好学生。
13岁那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当时,日本侵略者规定:凡是中国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向其行鞠躬礼。邓稼先知道这是一种侮辱。于是,他宁愿绕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礼,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北平沦陷后,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
【博士美名扬】
年轻的邓稼先远赴重洋学习。临行前,父亲嘱托他:“你出去之后,一定要学科学。我们国家落后、贫穷,受人侵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的科学技术不如人。只有掌握了科学,才能救中国。”他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决心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将来好报效祖国。抱着学更多的本领建设新中国的志向,邓稼先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第二年秋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报国创伟业】
邓稼先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邓稼先被选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总负责人,开始了向“原子世界”发出挑战。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核武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令世界震惊。
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
戈壁的风沙遮挡不住身影的疲倦。
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
以身许国,谱写山河的颂歌。
殷红热血,精忠报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忠厚朴实,却毅然决然参与核弹研究;
默默无闻,却披荆斩棘立下丰功伟业;
当岁月的车轮在那片戈壁碾过时,
当风沙的呼啸在那片天空狂舞时,
他是共和国的脊梁!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两弹功勋——邓稼先。
【结尾】
小龙娃们,让我们向邓稼先致敬!向中国脊梁致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