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美术共创奇葩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中小学美术课
发布时间:2019-09-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丁梦晖

杨茵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师可在线上与学生互相沟通,鼓励学生进行关术创作,进面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关术水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学生有了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推动了学生的美术兴趣与创造力充分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将美术元素注入图形、文本等,让学生拥有更题的美术时空概念,这对学生类术修养的提升有很大的暂助。互联网环境使小学美术摆脱了以往教学模式的柜格,让小学关术教学具有明朗的发展前景笔者在探让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特点后,再分析其优点,希望启发小学美术师的教学思路

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需要教师花费精力进行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编写教案,将大量图片集中在一起,既费时,又浪费大量资源而且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资料不一定能派上用场。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师教学的进度。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将教学内容存储在U盘中,在课堂上播放。音效、动画等形式让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新鲜、有趣。实践设计课程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制作风筝、邮票、标本等,需要学生动手制作,甚至去野外采集素材,具有相当的实施难度。互联网的应用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如,在学习制作标本时,教师不用带学生去野外捕捉蝴蝶、毛毛虫等,可以利用互联网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全世界各种生物的种类,进而引导学生了解标本的制作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反馈的方式,让学生对制作标本产生深刻印象,进而掌握制作标本的各种知识点。

丁梦晖:互联网提供的交流平台和空间无形中加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团结协作的意义,通过小组互助在线学习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如,在学习制作风等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了解风筝的制作原理,难以理解风等能够飞上天空的现象,对风筝产生距离感。这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出风等结构图与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风等飞上天空的原理,进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风筝,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展开创作,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互联网的应用实现了资源共享,丰富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在类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上网找寻自己需要的资料。如,在学习凡·高的《星空》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关于凡·高的影像资料,最好是小学生比较燃兴趣的动画传记,让学生了解其生平,进而鉴赏《星空》这时学生已经对凡·高的绘睡特点有了一定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此外,教师在上鉴赏课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检索功能,搜集其他画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如比载凡·高与莫奈的异同,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画家创作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开学生的审类能力总之,互联网的便利推进了小学美术新课改的进程,提升了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吴艳:很多一年级学生将美术教师唤作画画老师,笔者每次听到这种称谓心情都很复杂。美术等于画画,已经深入每个中国家长心中。这是多年来教育资源的缺失,是家长、社会对美术教育工作者错误的认识。美术教育的改革,首先就要改变美术就是画画这一认识。要让每一个人知道大美术的概念。这也是培养、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一个基本条件。尹少淳教授在美术核心素养报告中指出,中国教师已经习惯了知识与技能,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出现在知识与技能未能转化为素养和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在解决该问题,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这其实就是大美术观的概念,就是要让知识与技能转化成素养和能力。理念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要进行课程改革,就要从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微课是实现大美术,微课堂一个很好的方式。微课的内容可以是一段艺术欣赏、一篇艺术作品分析、技法视频、课堂小结、丰富的微课等于一个免费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各学校的美术教师有限、学生选择性很小,但是微课就不一样,学生可以在资源平台上选择其喜欢的课、选择喜欢的教学风格,从被动教学变成主动学习。微课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日的性强、内容少、针对性强,学生学习压力小、短短的几分钟一节的微课、学生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多媒体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多次学习,它可以是一个课程的导入,一个知识的理解或一个练习的巩固。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它作为小结和拓展,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内容选择和学习微课。细化后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挑选自己所欠缺的学科短板进行学习,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周丽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创设一种生动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最佳方法,并充分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主动获取美术知识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信息技术具有独特技术优势,如:鲜明的色彩、逼真的画面等等。””这些优势走进美术课堂,为美术教学打开欣赏通道,让学生身在教室而心却走向了世界。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通常采用的是讲授法,即教师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方法传授信息明确,并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信息,教师很容易完成的任务,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讲授法用多了容易形成教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在当代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作品展示出来,提一些问题,这样就改变教师单口相声的形式,学生变得主动,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搞好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新授课时,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功能,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下载或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动画、视频等情境。导入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情景中身临其境。既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又可以接受大量的教学信息,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带入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感到课堂的鲜活有趣,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金佳竹:学生学习知识的强大动力是兴趣。小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摘小动作。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缺吧。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学生生活中与本课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能动性将极易被调动,逐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传统美术示范一是选用材料单一,课前教师虽然要求学生带了各种材料,但在教学示范中,光示范没有时间穿插引导,造成学生只能会用老师示范的材料完成作品。二是教师的示范,包办代替的太多,缺少对创新方法的引领,慢慢就形成了学生老师怎么做我也怎么做看到的是怎样的,就做怎样的得懒惰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作业就缺乏创意和个性。三是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不是很清楚,但有时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提问,尤其是多次讲解,仍然没有领会的学生,就更不敢提问了,造成学生或吃不好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造成学生完成作业效率低下。信息技术的出现,让很多学生找到了新的途径,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特殊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美术作品,真正利于现代小学美术教学。

郑悦:美术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并非教师一个人的责任。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们也能注意学生的差异,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在现实的教学中,一节课留给展评的时间往往很短,教师对展评阶段不重视,草草了事,甚至没有。实际上通过评价不但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美术的成就,检验学习目标是否达到,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而且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自我的判断能力和欣赏评述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把作品投放在电脑上,将作品放大进行自评、互评、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交互性评价。评价时展示自己的作品,明白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从而促进学生进步,形成立体反馈;例如评价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主动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学生运用平板电脑拍摄作品,投放在大屏幕上,并请学生上台自己介绍创作思路、创作过程。其他同学可以当小记者采访提问,大家看着自己的同伴的采访与回答,听得津津有味。与此同时也不由得开动了小脑筋,认真琢磨,谁的作品色彩运用的好?为接下来的评价打下了基础,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展示与评价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学生交流评议,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悟分字拓展学习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教师要及时检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学生首先要认真完成合作任务:其次,通过组内互查、交流,发现存在问题上报教师:最后,个人归纳整理本节课知识,生成学习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成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努力营造一种民族、和谐的氛围,为舒生更深层次的拓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唐妍:在课前教师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查阅书籍、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大量与本课相关的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量图片、视频导入新课,营造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内心的兴趣点,快速融入课堂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对重难点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美术的乐趣,教师可将本课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分层次播放。在创作过程中教师恰当借助信息技术多展示,多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释放出自己的个性和潜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评价中教师可以运用开展网络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运用平板电脑拍摄作品,投放在大屏幕上,进行自评、互评、点评等多种方式交互性评价,明白自已作品的优缺点,从而促进学生进步。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短短的40分钟不是结束,而是开端。学生通过书籍和运用信息技术查阅并解答问题,拓宽自己的美术知识。这样由文字到声音、图像,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美术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他们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基础。同时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秦燕红: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工具,教师实现美术学科教学方式转变,必须打破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充分应用好信息技术这辅助手段,突破对信息技在学科教学应用中的禁锢,实现美术学科教学设计多角度思考。例如:某小学美术教师进行教学中,善于打破多媒体作为信息载体这一单一应用形式,能够充分应用网络平台寻求学科教学应用图片,实现课堂教学课知识饱满性填充,使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师学科教育理念应用上的转变,带来美术教学课堂内容多样性转换,是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创新开展的起始部分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工作的创新,教师要是实现多媒体形式的灵活应用,增加学科教学的课堂趣味性、是探索美术学科教学提升的有效途径。例如:某小学美术教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平台,应用PPT中动画系统,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动态图片、声查等都成为该教师课重教学表现形式的一部分,实现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的灵活应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资源充满期待,美术教学课堂活跃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其次,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形式变化,更加凸显学小生课堂主体性作用。例如:教师应用多媒体展示达芬奇《鸡蛋》,应用多媒体图片转换,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视角观察化作品,逐步引导学会生构建立体思维,形成多元的视觉赏析角度,能够激发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信息技术平台在现代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实现教师对学科内容的适当填充。例如:某小学美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对齐自石《虾》作品进行艺术欣赏中,小学美术科学开展教学,美术教师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铸造学生审美框架为目标,对美术学科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教师适当的为学生补充关于作家、作品的小故事,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课堂内容,使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更加饱满,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