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核心素养理念下低年级阅读教学内容的选取
发布时间:2019-04-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卢赟

【摘要】低年级阅读教学内容的选取,向来是个老大难的问题。随着课改的深化,必须做出变革。本文立足部编教材,着眼核心素养,从“课程特质”“学生实际”等视角来考量,提出了教学内容选取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为一线教师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 低年级阅读 教学内容 教材开发    

     一、为什么要强调教学内容的选取    

    1.教材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阅读教学,不像识字和口语交际等的教学,有着较为明确的内容、目标和要求。事实上,当下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是:很多老师面对一篇课文(一个文本)时,很难做到胸中有“标”,心中有“生”,既能“瞻前”,又能“顾后”, 在教学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选取上较难尽如人意。所以,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碎(课堂小问题多,细细碎碎)、烦(话语翻来覆去,生怕学生听不懂)、慢(教学进度慢,效益不高)、倦(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易倦怠)”的现状未能很好地得到改变。    

    部编教材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教材按单元详细地列出了语文要素,也就是对“教什么”比较明确地进行系统安排。但每篇课文具体教什么,还需教师立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安排。    

    如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除去两个识字单元,共有六个课文单元,根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如下:   

要素罗列,若教师对课标把握准确,对学生足够了解,并有足够的能力围绕核心要素组织教学内容,那么教学就能较好地为目标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反之,则依然令人担忧。    

    2.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自2016年“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以来,学科教学已从“知识时代”走向“素养时代”,教学将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要指向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锻造必备品格,发展核心能力。    

    针对语文教学的转型,吴忠豪教授早就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观点。在“素养时代”,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相比以往,又有哪些调整和改变呢?    

    2016年,“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讨论稿出台,其中,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

承与理解。前两者,应是小学语文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的重点。随后,人教社陈先云先生从“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四个维度列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但这份清单仍不适用于低年级学生。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处于阅读的起步阶段。纵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阶段目标,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相比其他年段,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素养应指向:“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培养”“流畅朗读的练习”“基本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学习”“鼓励自主思考和个性表达”等。    

    如何围绕以上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要素,对教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选取适切的内容开展课堂教学,成了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命题。    

    二、教学内容选取的基本原则    

    当下,有些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对教材不屑一顾,大量引入自选文本,此举太过鲁莽。教材中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等都是成体系螺旋上升的。轻视或无视教材,只会割断体系链,教学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失控局面。那将是一种多大的危害!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都会有其不足之处,作为教师,需要做的是用增补、调换、重组等方式,促进其完善。

低年级阅读教学内容的选取,需立足核心素养,尊重教材,遵循以下原则:    

    1.站在课标的高度考察教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语文教学的纲。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载体。纲不能随便动,载体却可根据教学实际编制调整,因而才会有各种版本的教材。    

作为教师,拿到教材,万不可当圣经看,而要审读、慎读、深读教材,考察教材是否体现和执行了课程标准,它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执行得如何等。教师必须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有着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谈得上下一步的内容选取和运用。    

    2.站在学段的宽度考察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在教材里不是孤立的。应该把它放在整个学段的坐标中去考察,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有关教学内容的课程价值,以及它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地位,和学生目前必须掌握的程度。    

    在考察语文要素时,需加强整体思考,务必做到“上勾下联”,厘清上位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下位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下册关于“朗读课文”“学习阅读”这两个核心素养的内容,教材要求分别如下:    

  流畅朗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一年级上册,是学习朗读,着力在“读正确、读流利”,即“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不唱读”。流畅朗读的技能,不可能在一年级上学期一个学期中完全达成。但后续几个学期的学习,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如表格中的内容所示,一年级下学期重点练习读好长句子,读出不同句子的感情色彩,并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读出角色的不同语气。    

    学习阅读亦是如此,一年级上学期重在“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学习借助图画阅读”。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在“找出课文中明显信息”的基础上,训练“根据信息做简单的推断”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年级上学期“学习借助图画阅读课文”,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前面的“学习”没有了,要学生“借助图画阅读课文”,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要关注到这种前后内容的关联性,控制单元教学的边界。以防盲目,甚至错误地理解“创造性使用教材”,重复或随意增加教学内容,稀释教学重点,偏离教学重心。    

    3.站在学生的角度考量内容   

    教学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脱离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量,再好的内容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如学习内容的

难度长期远远超越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学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都学不会。若学习内容的难度长期滞后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则会抑制学生智能的发展,错失教育良机。    

    站在学生角度考量教学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从学生现有学习能力的角度组合教材,在处理教材时不搞“一刀切”,教学中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机提供“小贴士”“小资料袋”等,供他们学习时查阅参考,帮助理解。二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选取教材。核心素养理念下,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文本、鲜活的语言文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关注母语的特点,提升对母语特点感受的敏锐性,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每一个知识,每一篇文章,都要进行综合考虑,切忌把语文知识和语文要素分解开来,做单纯的技术训练。   

 三、阅读教学内容选取的策略    

    1.深入解读教材    

    随着课改的深化,“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学科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对于教学来说,教材是重要的载体。教材解读不到位,知识落实就会不到位,素养落实就更难到位。深入解读教材,是保证知识、素养落地的关键,也是选取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    

    这个“深入解读”,不仅指读课文本身,还要深入解读文本教材的助读系统,如穿插在文中的泡泡提示;课后的识字表、写字表、练一练、想一想、做一做;语文园地里与本课教学内容对应的板块练习等。只有深入解读教材,才能准确理解编写意图,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教学内容的选取也才能达到最科学。    

1)把握好知识细节。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很重要的内容。每篇阅读课文,都要承担十多个生字的识字任务。这十多个生字,该怎么记?教学时是否平均用力?很多一线老师习惯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概念性的方法机械识记。会解读教材的老师,会从总体上分析本课生字的特点或难点,会特别关注带新偏旁的生字,选取带新偏旁的生字作为本课识字教学的重点,把偏旁表示的意思,为什么字如此组合,生活、阅读中的应用等纳入教学,组成一张知识网,帮助学生建构这个汉字的知识体系。这就把知识的细节做亮了。

2)落实好语文要素。老师一定要吃透本单元的所有文本,通观全局,重组教材内相关资源。如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园地的“字词句运用”里有一题是“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就是以“小白兔割草”为例,把句子从“谁干什么”扩展到“谁在哪里干什么”,再扩展到“谁怎么样在哪里干什么”。这种语言运用能力的练习,在学习课文《要下雨了》时,就可结合“找出课文中明显信息”,进行渗透教学。园地里是句子的运用练习。教师要立足语文要素,做好教学内容层级上的把握。    

    (3)建立起单元整组意识。一个单元语文要素的编排,不会在单元的每篇课文中一一提及,那样,教材编写就会显得臃肿烦琐。在选取教学内容时,需要教师建立单元整体意识,重点思考:单元语文要素体现在每篇课文哪些地方,是怎样体现的,前后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教学时,可以通过哪些内容来实现。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教材中只在第二课《树和喜鹊》中提出要求: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课会用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而是要把这种方法一以贯之,解决阅读中不太理解的词语。如第7课《怎么都快乐》中的“独自、更有劲”等词语,都可以结合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来理解。    

当然,深入解读教材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阅读、对作品创作的背景解读、对作家同类型作品的比较阅读等。这有助于对教材整体把握,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我们都要吸纳并尝试。    

    2.把知识情境化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抽象”的,较难理解的。只有把“抽象知识”转化成“具体情境”,才易于学生接受。因而,选取教学内容时,那些利于情境化教学的知识点,一定要抓住,并充分展开。    

    (1)利于身临其境的内容。处在学习阅读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文本和自己之间是有距离的,他们还不能通过自主阅读,很好地进入文字描绘的世界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召唤他们进入文本,达成对语言的理解。部编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咕咚》一课,小兔子听到木瓜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顾不上细瞧,“拔腿就跑”。小猴子听到小兔子的叫声,就“跟着跑起来”。狐狸、山羊、小鹿听到小猴子的叫声,也“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这个频频出现的“跑”,就是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的关键。教师可通过观察图画,再通过表演活化画面,在表演中体会每个动物的心理:兔子是没了解真相,自己吓自己跑的;小猴子和其他小动物是听了别人的话,没思考没了解,盲目跟着瞎跑的。抓住了“跑”,不但理解了内容,还领悟了内涵。    

 2)利于联结生活的内容。知识与儿童的生命与情感产生脱节,就成了消极知识,无法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养分。知识只有与儿童的生命和情感产生联结时,才是积极的,具有生命的活力。许多课文,文章或文后的练习里,都有可以和学生生活联结的内容。如第10课《端午粽》,课后练习是“你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和同学说一说”。这个教学内容,就是把知识与学生个体的经验产生联结,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达成从阅读的输入到讲述的输出,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更锻炼了言语能力。    

    (3)利于多媒体演示的内容。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多知识用语言描述,不一定能理解,但用图画、视频等来描述就清楚了。多媒体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部编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课,“玩”是生字,王字旁是新学的偏旁。可“王字旁”只是我们的习惯叫法,它还有一个名称叫“斜玉旁”,为什么“王字旁”又叫“斜玉旁”呢?教师从字源演变角度,利用图片、古文字对照等方式,把这一知识点做成了微课,学生一看,对知识“是什么”“为什么”都有了了解,今后“该怎么”称之也就有了依据。这个“王字旁”就是一个创设情境的知识点,切不可匆匆滑过。   

    3.让内容变得更有趣    

 “教材”,本就是为学生练习读写提供的范本,它和文学作品是有本质区别的。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选文,一篇一篇地呈现,且这一篇和那一篇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强。若学生长期处在单篇阅读的环境中,那么他们的言语建构能力,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低年级完全可以和阅读教学融合,适时引入一些作品,让教学内容更加多元、更加有趣。    

    (1)链接组合教材内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某个知识点教过了,并不表示学生不会遗忘,能随时提取运用,而是遇到相关内容时,要唤醒学生的记忆,帮助建立知识链接,使知识系列化、结构化,学生学起来也就更有趣味了。如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个主要的语文要素是“根据字形,借助图画猜读生字”,课题里的“蜗”就是一个需要猜读的字。学生在《青蛙写诗》里接触过“蛙”,了解“虫字旁”的字大多和小虫子、小动物有关。围绕认识“蜗”选取教学内容时,除了提供蜗牛的图片,还应结合前文的“蛙”,把带“虫字旁”的字归类再现,强化偏旁表义,加深对形声字构字规律的认识。    

 2)引入适切的课外选文。每一个学生心里都有“十万个为什么”,都想探究明白这些“为什么”。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是难能可贵的,是学习的原动力所在,比知识本身更珍贵。《端午粽》一课,课文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屈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的脑袋瓜里会冒出一个个这样的问号。此时,就有必要把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适时引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虑。    

    (3)整合其他学科内容。核心素养转化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纵向贯通”,一个是“横向相连”。前者指向学科化,后者指向综合化。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虽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智慧,但学生面临的学习情境和生活情境却是综合的。有目的地把其他学科知识整合进阅读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构建和言语智慧的发展。《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小壁虎每次借尾巴的语言结构完全相同:先写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见谁用尾巴在干什么,再写小壁虎开口借尾巴,最后写对方拒绝并说明理由。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这种结构化的反复性语言,课文里小壁虎向三种小动物借尾巴,在学生的心里,自然地继续小壁虎的借尾之旅。教师若把其他小动物的尾巴以及作用通过图片和关键词给予提示,学生就能轻松地习得课文的语言。    

    总之,拿到一篇课文或一个文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要从“核心素养”“课程特质”“学生实际”等多个视角去考量,既可是对现有教材内容的承袭,也可是对教材内容的重组;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规定与执行,也包括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预设与生成,如此,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就灵活生动了。   

【参考文献】    

1.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姜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