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表
发布时间:2017-02-1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包梦南  

 

        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凤凰实小数学教研组        

            20161018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课题申报表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主持人姓名

包梦南

出生年月

19933

任教学科

数学

任教班级

二(1)、二(2

最后学历

本科

联系方式

15151963520

课题组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职务、行政职务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刘佳

29

中小学二级教师

参与过程性研究、收集并整理文档资料

刘慧敏

23

见习期

参与过程性研究、收集并整理文档资料














































 

二、课题研究设计

1.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现象)——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为了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本质是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认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发展。课程实施的基本途经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讨论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凤凰实小的孩子在自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方面有着些许困难。在课堂上孩子不会进行有效的讨论,讨论效率比较低。

为了教师的发展

    作为刚刚工作的新老师,课堂教学是每天最重要的工作,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的主阵地,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跟教师的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自己磨课,听优秀教师的课中,感受到课堂讨论在教育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组讨论、同桌讨论是数学交流的主要形式。然而, 当前课堂还存在着交流浮于表面,不够深入,要热闹缺乏实质的现象。

    怎样使教师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发展,我确立了本课题,想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来提升教师的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早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学生可从相互教学中受益。和他同时代的古罗马哲学家、剧作家塞内加认为,当你教别人时,你等于学了两次。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相信学生可以由教别人和被别人教中得到好处。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专家开始关注课堂讨论,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其中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讨论这一方式来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讨论方式,如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同桌讨论等等。而研究也从对讨论的单纯的经验总结慢慢过渡到理论的高度。我们通过在网上文献资料的查找和图书馆的搜集资料发现,课堂讨论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且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慢慢增加了。

我们就“数学”和“课堂讨论”为关键词对2005年至2016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进行模糊搜索,共124篇;而就“小学数学”和“课堂讨论”为关键词对2005年至2016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进行模糊搜索,共10篇。这充分说明了现在人们对课堂讨论的关注还是很多的,给我们的研究留下宝贵的财富。有的从问题的设计出发,李金芳在2010年第9期《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发表的《浅谈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中讨论题的设计》中所写的“讨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讨论的问题要‘适度’”。有的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作者赖彩萍在《教育基础》的2013年第12期中发表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中所说“讨论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要进行及时的点评”。

在现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对课堂讨论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总的来说,主要集中在如何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策略方面。研究者在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实地教学研究中来探索课堂讨论的新篇章,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低年段:一般是指小学1-3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形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积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呈现与具体形象思维交错发展的模式。他们的身体各器官生长发育得都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凭一时的兴趣,所以意志活动的自觉性较差,还不能充分意识自己的思维过程。

有效性:有效性教学是目前国际社会比较认同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从数学的角度来讲,它是数学教育价值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其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还是实践、操作问题,这不仅涉及教师行为的有效性,而且关系到学生行为的有效性。这种结合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体验,强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自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现象,从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和人格特征。二者的结合不仅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数学教学增添了光彩,实现了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是基础教育史一场深刻的变革。

课堂讨论: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兼有课堂和讨论两个方面的涵义。《现代汉语大辞典   》 把讨论解释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新华字典》对讨论的解释为“就某一问题进行商量或辩论。”钟启泉先生在《学科教学理论》中指出:课堂讨论是师生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基本形态,所谓共同解决型方法,是借助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

课堂讨论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数学课堂讨论。所谓数学课堂讨论,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先期的组织与设计,针对教师选择的课题,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选择的话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辩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取知识、   强化知识获得过程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宽松的情境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得学生互相启发、各行己见、互助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2.对这一问题(现象)的分析——研究目标、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讨论组织得好有利于使课堂教学的更为深入。适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利于让学生在讨论中辨析模糊的地方,甚至有意识地让学生暴露认识的“偏差”,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纠正,有利于学生加深知识点的认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是我们新时代的需要。

 第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组织者通过组织有效的讨论,可以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基能,改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并在学生讨论学习中发展数学思维,改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数学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数学学习水平以及数学学习兴趣。

第二,讨论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表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方法。将布鲁纳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的课堂讨论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三,讨论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会多方面的思考,并且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师通过讨论这一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直接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并且遇到与自己相反观点时,学生通过认真倾听同学的讲解比听老师上课讲印象更加深刻,更能达到教学目的,更具有吸引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不同观点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会多方面的思考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改善“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提高师生课堂讨论的效率,形成课堂讨论的共识、能力与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提炼并形成“课堂讨论”推进中的教师行之有效地教学行为策略。

3.解决这一问题(改变这一现象)的设想——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第一,对课堂讨论学生学情分析的研究。我将进行前期的调查,通过文献研究,课堂观察法等等方式来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分析,为以后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数据。

第二,对课堂讨论形式的研究。课堂讨论主要有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以及全班讨论。本课题主要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哪种讨论方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等。

第三,对课堂讨论方法的研究。学生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老师要怎么做,讨论后老师要怎么等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寻找出合适的讨论方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翻阅书籍资料,以及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相关论文,查找关于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加以整理,了解数学课堂讨论的理论基础,明确数学课堂讨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筛选出有效的资料帮助笔者完成课题。

2.课堂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数学课堂中的讨论的实际情况,观察师生、生生的表现,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努力发现数学课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

3.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学生课堂讨论出现的问题。

三、创新点

 我们通过查找资料、案例分析等有关“进课堂讨论”的研究中发现,现如今的课堂讨论方面的研究大多基于在理论上对小学数学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策略的研究。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基于在什么情况下要进行课堂讨论,以及课堂讨论的形式应该如何选择。本课题除了在组织形式的转变,培养合作能力的基础上,更将教师对讨论内容的前期整体设计、讨论中对即时生成的资源利用与突破、不断推进其思维发展作为研究要素,以期实现课堂交流的高效、高质。

 

4.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研究保障

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会认真做好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搜集资料,整合研究,并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对课堂师生、生生间交往的设计与组织,期待学生学习生活有更好地发展,并及时做好总结和反思。

在针对课题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我们会认真做好策划工作,在每一次课堂活动中开展专题交往共通活动,争取每一次都有所得。让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活动中注意闪光点的搜集,用展览的方式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成为有思想、善交往、有表达的人。

 

5.课题研究实施安排

1.课题确立阶段(2016.10   ~ 2016.11):

调查分析、收集资料、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16.11~2017.6):

   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总结;积极鼓励课题成员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推动工作;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3.课题总结阶段(2017.6~2017.10):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案例集;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深化和推广。

4.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学反思集。

 

三、评审意见

1、教科室评审意见

 

                                              

   

 

        间: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