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6-01-0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骆云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综合实践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也将综合与实践运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有了明确的目标要求。

我们思考:我校有较好的教科研研究氛围,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学校还专门设置了主题探究课程,软硬件条件充沛。通过对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可以克服目前教学中的一些弊端:①老师对教材有较强的依赖性,综合实践课程开发能力不足。②缺乏科学、系统地适合本年段开设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内容(教材),使活动质量难以保证。③活动形式单一,并存在严重的学科化倾向,只重视知识,轻视实践,从根本上背离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宗旨等。

不断优化我们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提供系统科学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法,使我们年段的数学特色更鲜明,并为积极推进我们学校的深化课程改革服务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宗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认为,二年组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主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天生就具有的思维能力出发,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内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体会数学的魅力,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发展,是“下不保底、上不封顶”的,是更能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课程的开发,也发掘了教师的个性潜能,使我们学校数学教学更有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制定了以“在实践活动中综合应用”为核心,实现“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目标:

1.学生有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有带着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世界,有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数学学习习惯。

3.学生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4.学生能通过实践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5.教师在实施中通过观察、积累、分析、反思,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清醒的知道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在某个阶段或某节课上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非常强调:1.每节课的具体目标达成要有弹性,不要求人人都在这节课上懂、个个都在这节课上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侧重于经历这一过程,激发学生数学活动的情趣和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2.每开发一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既要重视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更要注重其已有的知识积累,特别关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世界。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内容序列:一般的形式有:①实践操作类――配合教材,制作教、学具或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活动(如:身体的尺)。②小课题研究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如:七巧板的历史等)。③社会调查成果汇报类――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和中生产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如:生活中的乘法)。④综合拓宽类――结合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和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的路径策略:教师要经过三个过程:洗脑筋(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动脑筋(在课程理论指导下,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内容开发)→伤脑筋:(不是完成了一次内容开发就可以划上一个休止符,要根据时间的变化,本人的观念变化,学生的变化,不断修改、完善,再开发,再修改,再完善的过程。这种伤脑筋的事给老师是一种挑战,一种责任,同样也是一种崭露头角的机遇。)就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要落实在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根据我们对课程开发教学的定位,对课程的形式进行了思考和规划。我们认为课程的形式主要根据内容和目标采取相应的形式。实施中应避免两种倾向:①由于学生的自主而放任自流。②由于注意规范,与学科教学的组织形式没有区别。因此,我们在选择形式时强调形式适合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合作、去交流,去探索、去研究。每种形式都能反映活动课的特征,即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获得生活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科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数学经验,了解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水平,为课题深入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认真学习、了解活动课程的开发的最新动态和改革经验,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出更高的成效服务。

3.行动研究法:在计划—行动—反思--改进—行动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解决研究中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确立阶段(2014.9 ~2014.10): 调查分析、收集资料、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14.10 ~2014.6): 根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根据研究的推进开展中期评估,对研究工作进行反思、再实践。

   3.课题总结阶段(2015.8~2015.9):总结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成果:

1.形成了二年级一学年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内容系列。

 

二上

二下

主题类研究课程(长线)

乘法

大家来做乘法表

认识方向

校园快乐寻宝藏

生活中的乘法

游戏设计师

绘本类阅读课程(短线)

奇数和偶数

折纸的几何

猜一猜、除一除

大家来切派

教材类延伸课程(短线)

身体的尺

创意钟面

七巧板

大蒜成长记

学期初就进行整体规划。如二下整合教材中的“你知道吗”(P22)“动手做”(P25),练习题(P25)以及教材上的“综合与实践”《测定方向》(P26-27)等部分内容,再加以拓展和延伸,长线设计统一主题的系列课程——《认识方向》。配合单元教学内容短线穿插的课程——《创意钟面的设计》《我与大蒜同成长》,以及绘本阅读课程——《奇数和偶数》《大家来切派》。

2.构建适合了二年级学生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策略。

    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素材进行研究,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才有利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顺序开展,包括绘本阅读的内容。

活动的实施以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为主独立进行,有些环节可以采用师生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但老师在整个活动中出现的身份仅仅是参与者,而非直接指导者,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方法、资料、工具等辅助性指导。当然二年级的学生相对能力较弱,起点制定的要求相对要低一些。避免由于学生的自主放任自流,或注意规范与学科教学的组织形式没有区别。

注重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评价。对于成果的检查是必要的,小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成果不尽相同,要允许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比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活动获取知识及信息量的过程,是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方式,是他们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所以评价方式要多元:可以以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可以是学生的口头报告评价、小组评价;可以用学生能力检核表评星,还可以使用展示评价,学生之间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完之后再对自己的作品修改等。

3.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课题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换脑筋(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动脑筋(课程开发的实施)→伤脑筋:(课程实施是不断修改、完善,再开发,再修改,再完善的过程)→脑筋好(这种伤脑筋的事给老师是一种挑战,一种责任,开发水平得到越来越高),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高,课程意识明显增强。

4.学生数学兴趣得到了培养,数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数学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学科课程的学习形式。这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活动的时间灵活,活动的空间广阔,因此,学生兴趣很大,能主动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主动将数学学习与其它学习结合起来,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比如,在种植大蒜的过程中,就有学生提出:种大蒜要加多少水?要不要天天换水?大蒜应该放在阳光下还是阴凉处,等等这样的问题。看上去跟数学学习没有多大关系,但却是学生能提出问题的萌芽。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回顾一学年来的研究过程,我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存在两个方面。

1.缺乏对整班进行有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专题研究。

学生本身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多有“人多办法多”的好处,有“人多资源总量多”的优势,在有些活动中有一定的优越性。例如收集资料时收集的面比较广,研究交流时方法比较多。但综合实践更多的是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的合作,这给教师的组织带来了困难,学生分化比较明显,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2.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效能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是以是否达到业已设定的课程目标为标准的。评价是课程设置和推行的一个要素,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我们用“爱数学本”、数学小报等记录、展示学习过程,让同伴、小队进行互相点评,但这种评价是不完整的,缺少对课程评价的专业素养。

今后研究的设想: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查阅相关书籍,了解已有的成果,做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

2.进一步做好反馈,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学生、家长的感受,根据学生实际与兴趣开发相关课程。

3.进一步注重过程资料的收集积累,并进行反思修改、提升,使课程的设置更合理、更合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