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绘本是以图文并茂的表达形式,生动具体地将丰富的数学教育资源蕴藏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数学故事中,正因此,它的表现形式是非常适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如《奇数和偶数》,它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获得过程巧妙地融入形象有趣的故事(特别是这些故事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讲述中,把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就更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1.生物可分为两大类:动物和植物。人也可分两大类:男人和女人,这是最简单的分法。如果再细分,可以依肤色的不同分,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如果按国籍来分,有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如果依年龄来分,有婴儿、儿童、少年、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如果依职业来分……看,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把错综复杂的情况,轻易地整理出头绪。
“分类”的数学思想不需要让二年级学生觉得太复杂,它可以从生活中的分类来迁移。而分类可以把错综复杂的情况简单化,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能轻而易举地接受。
2.同样地,数也有好多种。有一位数、两位数,有分数,有奇数、偶数……只是分类的标准不同而已。那奇数和偶数是依什么标准来分的呢?我们来玩个游戏吧:抓一把小棒(铅笔、水彩笔……),请两根两根摆在一起。如果所有的小棒都可以配成一双一双的,那一把小棒就是偶数根。如果两根两根配,最后还剩下一根,那一把小棒就是奇数根。
偶数可以完全配对,奇数不能完全配对。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配成对的?(鞋子、裤子的裤管、筷子……)哪些东西是不必配对,可能单独使用的?(汤勺、杯子……)
也许孩子还不能了解为什么个位是1、3、5、7、9的是奇数,0、2、4、6、8的是偶数,但从总数能否一一配对的过程中,却渗透了对应的思想,知道了成双的是偶数,成单的是奇数。当孩子了解了奇数和偶数的差别后,再请孩子认识奇数和偶数各有什么重要性又是这样的简单明了。
3.你们玩过拔河,打过篮球吗?拔河前,裁判要数一数两队的人数,两队的人数必须一样多,比赛才公平。不管两队各有多少人,两队的总人数一定是偶数。为什么呢?
孩子们说:因为每一队的成员都要能在另一队找到一位和他配对的对手,这样才公平,所以总人数是偶数。
4.奇数也很重要。比如说,有一家四口去度假,有的想去海滩游泳,有的想去海边露营。怎么办?投票是个好方法。可投票的人数是偶数的话,就可能会投出相同的票数,而做不了决定。你知道为什么吗?来看看一家四口的表决,会有哪一几种不同的结果?哪个可以做决定,哪个不可以做决定,为什么?
看来要开重大会议或制定法律条文时,人数最好是奇数个。学生说,不然会碰到投票数相同,没办法决定的情况。到此孩子也完全可以利用配对的概念来回答能配成对的2、4、6、8、10、12……都是偶数了。更奇妙的是,接下来书中利用在纸上戳洞的实验,延伸说明奇数和偶数的特性。
5.重叠两张纸,连戳三次,再把两张纸分开。数一数,两张纸共有多少个洞,是奇数还是偶数?
两张纸再重叠,连戳四次。数数看,两张纸上共有几个洞?是奇数还是偶数?要是连戳五次呢?洞的数目是奇数还是偶数?……
我们也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并继续做下去,戳更多个洞,就可以从结果中归纳出一个结论:重叠两张纸,不管连戳几次,洞的总数一定是偶数个。原因是每一个在第一张纸上的洞,都可以和在第二张纸上,同一位置的洞配对,因此,洞的总数当然是偶数个。要戳出奇数个洞,必须重叠奇数张纸,戳奇数次才行,例如重叠三张纸连戳五次,知道为什么吗?答案显而易见。
从思维水平来说,可能到高年级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的奇偶性”,但正是依靠绘本这一载体,学生在一次次看似游戏的实践探索中感受到了一些“和的奇偶性”特征。阅读中让数学概念在孩子脑里培植、发育、成长、发展出一些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以自我建构理念的方法,达到认知的目的、培养出思考的能力。甚至在这样一个情境的启发下,孩子们可以联想自己生活中感受过的奇偶现象,从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新的数学问题背景。
绘本阅读充满趣味且有数学的文化特性,富有挑战又蕴藏数学的理性思辨。我们在数学“综合与实践”中安排绘本阅读,重要的不是教师简单地让学生按照绘本的文本呈现过程进行阅读,而是在以阅读为引导的基础上,借助绘本这样一个“有趣味”的载体,让学生开展多层次的操作活动,学生通过观察、猜想、争论、动手操作、推理、归纳等等方式更充分地参与学习。数学活动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学生只有依靠亲身经历,才能获得属于自身的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绘本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有“互动”的绘本故事阅读中积累活动经验。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从而逐步实现活动经验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