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1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张津  

给学生搭建一张学会阅读的“网”

——三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策略研究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高羽佳

 

【摘要】三年级学生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开始独立进行课外阅读。但受识字量、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在阅读时呈现读不懂、读不透、读片段等现象,对于整体关联式阅读、人物形象感知、语言形式的妙用等缺少关注,也缺乏相应的方法。基于此,笔者以《夏洛的网》为例,浅谈三年级学生在阅读起始阶段,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研究策略。

【关键词】 三年级阅读起始阶段  策略研究  渗透阅读方法  深化阅读感悟  实现迁移运用

 

一.           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开始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外阅读的需求迫切。他们的阅读现状呈现以下特点:一,具有充足的时间;二,对阅读世界充满好奇。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现状,我以《夏洛的网》为例进行了调查:

阅读困难点:80% 生字词阻碍了阅读的流畅性

深奥的字词对某些特定情节的理解困难,

20% 人物较多,语言与人物匹配有困难

阅读兴趣点:65% 情节很感人,如臭蛋爆炸、下落之王(指向于故事情节)

             20% 主人公之间的友情令人感动(指向人物性格)

             5%  外界的宣传吸引他把书看下去(指向于外界的评价与宣传)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学生的识字量与阅读质量成正比。字认识的越多,他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更快、更容易。同时,部分字词的不理解,并不能阻挡学生对书本的阅读兴趣,他们仍然能从篇、章去整体感知、并有效选择有意思的文本,支持他阅读整本书,但也仅限于此。由此可见,由于阅读能力的局限,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还仅限于“读情节”、甚至只是“感知情节”,对于整本书的阅读策略、人物形象的感知、语言形式的妙用,学生还缺乏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我结合《夏洛的网》,在三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大量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策略研究。

 

二.           研究策略

课内阅读课外指导可以分为导读课、推进课和成果交流课等类型。现结合《夏洛的网》的课内指导,从导读课、推进课中择重点出发,谈有效落实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策略。

(一)   从“随便读”到“我会读”——在导读课中渗透阅读方法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三年级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i]从学生的阅读量来看,达成目标问题不大,但是学生拿到一本书,往往会直接翻看书的内容,对于一本书的作者、装帧、封面、目录等内容却容易忽略。因此,教师利用导读课创设平台,进行以下设计:

1.实事评价导入,了解书本大概

   多媒体出示封底《纽约时报书评》评论,质疑:这些内容就藏在书里,你知道在哪吗?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封底。

2.关注书本细节,渗透初读方法

(1)谈作者,扩资料

本书的作者是谁?介绍作者及其他作品《精灵鼠小弟》和《吹小号的天鹅》。

【读法渗透:如果你觉得故事写得好,你得记住作者的名字,这是对他劳动成果的尊重。】

(2)玩游戏,说人物

①你能尝试着用这个人物说过的一句非常有特色的台词来让大家猜猜这本书里的人物吗?

【读法渗透:读到非常有特色的语言,你可以尝试着把它们读出声音来,人物的特点就更加凸显了。】

②出示书中扉页上的人“物”表。有几个人物加粗了。为什么要加黑呢?

【读法渗透:看来任何一个看似平凡的内容里,都藏着作者和编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小秘密,我们要注意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3)用目录,灵活读

从目录里你能收获到哪些信息?通过交流、总结目录包含的章节数及相对应的页数、章节名称的作用等。

【读法渗透:根据目录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自己想读的章节,你可以在目录上作记号,这样就能随时读到你喜欢的章节了。】

(4)读梗概,识大意

假如你觉得这个故事好,要向隔壁班的同学介绍一下,你能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来介绍故事吗?这些主要内容,在哪儿有介绍?

【读法渗透:书的封面的反面,会有一个反折过来的书页,材料质地和封面一样,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飘口。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书的主要内容,有时候还可以在封底、书页、或者其他地方读到它。】

教师在其中利用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忽略的书本细节。其一,利用学生阅读漏洞激发阅读兴趣,获取关键信息。封底的评论意义是什么?对于作者要了解些什么?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评论、对作者的资料进行拓展的方式引导学生明晰意义,收获方法。其二,巧借学生游戏天性,渗透分辨人物特点的方法。国外儿童小说中,往往人物众多、人物名称比较长,学生将人物与名称一一对号存在困难。将人物的特色语言读出来,不仅让学生学会关注角色的典型性语言,还让学生完成一种角色内化,即“如果我……,我会这样说……”第三,利用书籍特点,进行多种读法指导。读书的方法很多,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练习7中讲到“煮书”,讲到好的书要慢慢读,读出味道来。教师在这里就告诉三年级的孩子一本书慢慢“煮”的方法:1)从整体到细节。先读飘口,明晰故事梗概;再读目录,能了解故事框架;接着读人“物”表,认识各种角色。这是在读故事前就可以做的一些“功课”。2)默读与朗读相结合。通常大部分的内容,可以通过静心默读感知故事情节的发展,但遇到精彩片段或有特色的人物语言,如“臭蛋破了”或口吃的鹅妈妈的话,可以大声的读出来,激发阅读兴趣,丰富对文本的体悟。3)通读与选读相结合。往往一本较长篇幅的书,学生不够有耐心读完,或读了后面忘了前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通过目录或选择性翻页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这样,厚厚的一本书就会越读越薄,会越读越轻松。

 

(二)   从“有意思”到“有意义”——在推进课中深化阅读感悟

《新课标》对中年段学生阅读提出的要求包含:“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ii]事实上,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最大的长处和有点在于关心喜欢的角色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会反复地阅读,且往往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值得玩味的是,最大的问题和困难也在于此。他会被零散的、点状的情节吸引,但对于故事整体的感知较弱,对优美的语言缺乏推敲的意识和能力;他会对某个角色特别崇拜或特别讨厌,但是对于其原因分析却往往比较单一、泛化。也就是说,学生更容易被故事的表面内容所吸引,但很少会揣摩、推敲语言文字的魅力、角色内在的张力和故事丰富的内涵。基于此,在进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推进课上,教师进行了以下设计:

1.抓命脉变化,初步理清故事线索。

在这本书中,最受关注的是夏洛和小猪威尔伯,让我们先走进他们的故事。你能从书中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吗?

(1)    夏洛在这张网上为威尔伯织了几次网?织出了什么?

(2)    在夏洛的帮助下,威尔伯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跳读、选读,找到相应答案后进行交流、总结,教师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理一理人物的典型的事例和前后变化,让学生一下子把这本书读薄了。】

2.抓语言变化,深化人物形象感悟。

走进夏洛

(1)出示两段织字的具体描写,思考:夏洛在网上织字容易吗? 学生通过品悟特殊格式的语言文字,感受夏洛织网不易。

(2)为什么她要废寝忘食、不知疲倦的为威尔伯在网上织字,一次又一次的帮助威尔伯呢?

(3)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夏洛?

【设计意图:夏洛织网的片段以几十个短句相连,读起来迅速而富有节奏感。抓住这一处学生容易忽视的语言文字进行品读,帮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具体直观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前后关联,找到帮助威尔伯织网的依据,再一次让学生回读文本,整体观照,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理解的深化。最后回归整体感知。】

走进威尔伯

刚开始的时候,威尔伯配得上夏洛在网上织的“王牌猪”吗?你是从哪些章节的文字里知道的,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在以下方面进行点播:

落脚猪

(1)出示插图“弗恩拦着朱克曼的斧子”,这幅画面说的是什么故事?

(2)什么样的猪被称为“落脚猪”?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

王牌猪

根据学生交流进行板书:

身体的变化:      又瘦又弱——光彩照人

对待死亡的态度:  又哭又闹——不怕死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它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读了这么多,对于威尔伯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渗透图文结合的读书方法,深入挖掘威尔伯前后变化的细节,如人物身体的变化“落脚猪”的瘦弱到“王牌猪”的光彩照人,如人物态度的变化,透过前后对比式阅读,让学生逐步对角色产生一个立体的、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空泛的,而是有依据的。】

 

在这一设计中,教师期望通过以下两点,引导学生逐步习得品读人物形象的能力和方法。1. 通过前后关联、对比阅读,感受角色变化。教师从零散的点出发,引导学生在零散的点、块之间搭桥牵线,让这些点通过线的引领,让学生对人物产生整体性地感知、对故事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根串点连网的线,就是“人物变化”。2.从“点”状信息出发,品味被忽略的语言文字,深化角色的整体感悟。通过对比阅读、品读关键性文字,让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文本的人物形成了更直观、更深入、更立体的认识和了解,将“有意思”的文本内容逐渐转换为“有意义”的阅读感受,逐步习得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

 

(三)   从“读一本”到“读多本”——利用结构实现方法迁移运用。

通过架构“学结构、用结构”之前的桥梁实现阅读方法的对接。课内指导主要是总结提炼阅读方法结构,架构学生“学习如何阅读”、“扩展其他阅读”之桥, 课外阅读则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结构, 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现实需求, 实现能力的迁移提升。在课堂最后,为教师进行了以下设计:

1.故事中还出现了一只老鼠,它叫坦普尔顿,在你阅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它是一只怎样的老鼠?

2.同样是一只老鼠,同样是E.B怀特写得书,在《精灵鼠小弟》中,这只老鼠会是什么样子呢?希望大家尝试着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能更深入地读一本书,对其中的人物产生更为丰富的了解。

 

在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上,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为学生更“有能力”地读、更“有意义”地读搭建了不同形式的平台,从而实现了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掌握独立的阅读方法、提升现有阅读能力的目的,为学生搭建了一张学会阅读的“阅读的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