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名 称 对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 |
课 题 主 持 人 张津 |
所 在 教 研 组 三年级 |
申 报 日 期 2013.9. |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主持人姓名 | 张津 | 出生年月 | 1978.8 | ||
任教学科 | 语文 | 任教班级 | 三(7) | ||
最后学历 | 研究生 | 联系方式 | 13915890989 | ||
课题组主要成员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专业职务、行政职务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
高羽佳 | 女 | 28 | 整理优秀活动案例、撰写论文 | ||
黄妍 | 女 | 25 | 撰写相关论文、执教公开课 | ||
嵇文佳 | 女 | 29 | 撰写相关论文、执教公开课 | ||
沈洁 | 女 | 26 | 整理优秀活动案例 | ||
徐艳秋 | 女 | 24 | 课堂实践探索 | ||
吴蕾 | 女 | 36 | 调查、整理资料 | ||
高牟烨 | 女 | 39 | 调查、整理资料 | ||
倪婧 | 女 | 27 | 搜集理论资料、撰写论文 | ||
邵佳丽 | 女 | 26 | 整理优秀活动案例 | ||
巢阳 | 女 | 39 | 年级组长 | 调查、整理资料 |
二、课题研究设计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范围界定 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课题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据研究,汉语的读与写,必须以识字2000个作为基本条件,因此,阅读的起步最佳期当在二年级下学期至三年级上学期这一段时间。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本课题关注的正是步入三年级的儿童课外阅读之指导方法。 2、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读书时间呈现整体性下滑,为了鼓励人们多读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5年起,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现在美、英、法、日、德、俄等许多国家都设立了全国性的读书节。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也已两次提议国家设立阅读节,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3、理论综述 孩子升入三年级,语文课堂的重心就开始转向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莫不将之作为语文课堂的重难点,而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都和课内外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内阅读指导是语文课堂的重中之重,老师们全力以赴,而课外阅读指导则有点放任自流的意思,可能许多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很好的策略,但却不成体系。目前,老师们研究的大多是大范围的指导策略和方法,如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或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指导,三年级作为阅读的起步阶段,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课题旨在将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进行整理和梳理,并将之细化,面向三年级学生,具有针对性,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工作。 |
4、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现象) 1、过去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2、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虽然意识到语文学习仅靠课内阅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但在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时却存在一定的偏差:许多教师片面地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在“提高思想认识,提高作文水平”上,尤其是面对刚刚开始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时,把课外阅读“庄严化”、“神圣化”、“功利化”,尤其最后一种倾向较为明显。 3、许多三年级的家长为了迅速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就走“捷径”――买作文书,进而命令孩子摘抄好词妙句,背诵优秀作文。这样,学生的个性被摧残,积极性被扼杀,到头来,不是敷衍应对,就是拒而不读。 5、学生现状分析 1、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 ,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 ,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 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但现在学生受电视剧、动画片的影响要比文学优秀作品的影响大 。 即使有一点时间用于课外阅读,也多读漫画类读物,可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没有得到必要的引导。 2、由于部分教师和家长指导的功利性, 学生是带着任务而不是自发地进行课外阅读,当他们为了完成作业去阅读时,他们已然将阅读读物本身抛诸脑后了,这样非但没有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反而成了他们的另一项负担,自然也就失去了阅读的动力。 3、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一刀切”,不顾学生的个人兴趣、阅读能力等个体差异,造成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得不到大幅提高,阅读能力差的孩子跟不上队伍的情况。 6、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1.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2. 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3.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4.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5.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6.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从大师的话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说到底,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 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 :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 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的具体量化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教育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语文学习的特点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文对语文学习来说,只是一个例子,真正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力,自己去广泛阅读、涉猎各种文章,从中受益,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因此,对起步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具有重大意义。
|
二、研究目标及方法 |
1、研究目标: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状况和认知水平,研究如何顺应三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的基本的读物起步,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循序渐进。 (1)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 (2)课内外结合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 (3)设计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孩子阅读方法,如遇生僻字查字典、精读、略读等。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学生阅读书目。运用观察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等方式,对三年级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三年级学生阅读规律。 (2)文献研究法: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收集积累相关的文献资料,提高相关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 (3)行动研究法: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为研究中心,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可供操作地具体行为方式与策略。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由点及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由此记录教师行为引导对其交流质量的提升与学习能力提升的影响。 |
三、研究思路及过程 |
1.了解学生现有阅读水平,进行大致分类是指导的基础。 (1)对学生进行群体调查,按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之分为三类:a、初具阅读能力;b、阅读能力强;c、阅读能力相对滞后。 (2)针对不同水准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指导策略,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让每个孩子切实提高阅读水平。 2.利用家校活动平台,家长引导,良性互动。家长的鼓励和督促对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请家长关注并鼓励孩子的阅读兴趣。 (2)请家长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3)亲子共读一本书,引发共同话题,在日常交流中潜移默化。 (4)加强家校沟通,共同配合督促学生的阅读活动和导向。 3.通过设计班级读书活动,分小组做阅读交流,促使学生协同并进,持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1)根据阅读兴趣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读物共读,以自主、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2)设计班级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用不同的形式(如画插图、制作读书卡、片段朗读、话剧表演等)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生生互动中,既分享了资源,又深化了理解。
|
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
1、每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推荐精彩书目或阅读章节。 2、利用每天的夕会课,进行阅读汇报,交流读书感受,或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3、充分利用板报、班队可等阵地,给孩子展示的舞台。 4、借助学校“读书节”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 5、整理过程性资料。 |
五、课题研究实施安排 1.课题确立阶段(2013.9 ~2013.10 ): 调查分析、收集资料、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13.10 ~2014.6 ): 围绕本课题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积累过程性资料 3.课题总结阶段(2014.7 ): 整理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整理优秀活动方案; 整理适宜三年级学生的阅读书单 |
三、评审意见
1、教科室评审意见 |
时 间: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