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以笔算为主,融口算于其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判断和选择的意识。
※ 制定依据:
★ 内容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都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知识,它是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学生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完全可以类推。本节课主要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教材是这样安排的:通过经历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突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学生明理之后安排一些相应的竖式计算习题,并试图通过大量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反复操练中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如果我们的课堂就这样让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去学习的话,那势必会让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认识走向单一和僵化。
事实上,数运算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价值,不仅仅是学生对算法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以运算教学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养成根据具体情境以及自我需要作出正确选择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打破了原来单一凝固的某种算法,而是更多地去关注和处理单一打破后的信息多变“活情境”,形成了有主有次、有机渗透的数学课堂。不同的计算课型,落实的教学目标也是有差异、有递进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就以笔算教学为主,将口算方法融合其中。竖式上突出进位的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目标,过程中的凑整口算是渗透在其中的次要目标。将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提高了学生认识的丰富性,提升了学生对算法的认识和抽象思维的水平。同时着力使学生能够对数运算的“类方法”建立基本的敏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情境的需要作出准确的快速判断,学会在众多方法中作出恰当合理的选择,以提高学生灵活而富有创造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实际:
在这节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之前我们就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并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教学中进行了前期渗透,例如:记录思考过程、课堂体现算法多样化,主次目标的落实等等。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计算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教学时,以口算为主,笔算为辅,并注意对“类方法”逐步建立敏感;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教学时,以笔算为主,口算为辅。所以在今天的学习中,学生就不需要用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而继续利用已有的计算经验解决新的问题。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是:个位满十进一后,“1”的处理问题,然后十位上还要把三个数连加;凑整口算时两位数怎么拆还不是非常的熟练。
|
探索
两位
数加
两位
数的
计算
方法
|
(一)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法。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出示:39+25
要求:把思考过程写下来。一边写一边轻轻地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过程中引导:你能不能想出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② 9+5=14
30+20=50
50+14=64
|
呈现资源:
(三)交流:—、口算方法
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用了口算的方法。
第一层次:(拆一个数)
你能看得懂吗?
② 9+5=14
30+20=50
50+14=64
|
第二层次:(拆两个数)
这个方法你看懂吗?
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板书:拆数
追问:那么第一种方法除了拆第一个数,能不能拆第二个数呢?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拆数的时候可以拆一个数,第一个和第二个都可以,也可以同时拆两个数.
巩固练习:小卡片
25+16 49+15 57+24 33+28
第三层次:(凑整:2种方法)
交流方法1:看得明白吗?
问:这里的1和24哪里来的?为什么不拆成2和23呢?
板书:凑整。
举一反三:那如果是38+25呢? 37+25呢?
交流方法2:追问:你们都是这样凑整的吗?还有别的办法吗?呈现:
板书:
引导:先多加一个1,再减掉.
第四层次:(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时候,用到了这么多口算的方法.我们来看看什么情况下用凑整的方法比较方便呢?
那么,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就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方法来计算。
练习:快速反应:
下面各题,用哪种方法更方便?
36+45 28+14 46+16 52+19
二、笔算方法
第一层次:(交流笔算方法)
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还想到了笔算的方法:
质疑:同样用竖式,答案不同,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追问:这个“1”怎么写呢?
规范语言:个位上9+5=14,个位已经满十了就向十位进一,所以个位上写4进1,十位上3+2=5,再加进过来的1就是6了。(擦去错误资源)
回顾:说一说笔算的完整过程。
第二层次:(口算与笔算的联系)
口算与笔算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可以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
追问:9+5=14,那14在竖式中的什么地方呢?能找出来吗?
|
明确学习内容。
学生写思考过程。
可能有的状态:
(1) 拆数口算。
(2) 凑整口算。
(3) 列竖式计算。
汇报交流。
感悟相同:都是拆数口算.
不同:一个是拆了一个数,一个是拆了两个数.
明确拆数的方法,可以拆第一个数,也可以拆第二个数,也可以同时拆两个数.
明确拆数可以拆一个数,也可以同时拆两个数。
感悟数据不同,拆的数也不同.
明确凑整的方法,可以拆数凑整,也可以用整数加了再减去。
感悟:根据数据的特点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来进行计算。
资源对比,突出进位的问题
预设:学生会发现没有进位,可能表达不到位,老师适时帮助规范语言。
学生自己轻轻地说一说。
同桌讨论。(感悟: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
|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多种方法,打开孩子的思路。
由于前期学习经验的积累,学生出现了口算和比算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分层交流。
第一层次对口算方法进行交流,让孩子形成类的意识,并在交流过程中,拓展交流,打开孩子的思维,形成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为沟通口算与笔算奠定了基础。
在方法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小结梳理,并通过练习,培养孩子灵活做题的习惯。
而后通过对正确和错误的两种竖式的辨析交流,发现错误,再次明确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沟通笔算与口算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的算理。
|
进一
步感
悟笔
算的
计算
法则
|
(一)尝试练习: 56+24 35+47
要求:用竖式计算,一边做,一边轻轻地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呈现资源:
交流:
(1)呈现动态资源:
师:对这样的做法你有意见吗?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这样做就不需要一直用橡皮来擦。
(2)第2题呢?
(二)改错练习:
(三)归纳提炼:
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归纳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四)巩固练习: 66+28 25+45
按照总结出的法则进行练习:两位同学板演,交流。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也可以补充交流格式上的错误)
|
学生做,教师巡视。
第1题,让学生感悟:先算个位,再算十位,这样比较简便。
第2题,让学生感悟:没有进位。
同桌讨论。
典型错误分析
提炼法则.
先同桌各选一题说说是怎么算的。再集体交流。
|
练习竖式计算,为进一步提炼计算法则做好准备。
动态资源的呈现,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从个位算起很方便,明晰笔算的运算顺序。错误资源的交流再次强调进位问题。
在多题练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孩子自己提炼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
灵活
选择
方法
计算
|
今天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用到了口算和笔算的方法,口算的时候,又用到了拆数口算和凑整口算的方法,根据数据的特点,我们可以灵活地选择方法。
1.练习: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
25+16 49+15 57+24 33+28
先估一估。
过程中指导:有的小朋友拿到题目后先仔细观察了数据,然后才选择了合适的方法。
2.交流:只问第2题: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做第2题的时候大多选择了口算的方法。为什么呀?
|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再次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的数据先观察,判断了数据的特点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
|
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什么方法,对数据的特点建立初步的敏感。培养学生计算前先分析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