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课堂指令语》研究报告
陈静
课题研究背景
在英语课堂中,语言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去“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来“掌握语言”。而在这样一堂语言课中,教师必须要通过合理地运用指令用语来调控和组织好每一环节,才能使这堂课达到最高效率。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对指令用语的使用还存在着指向性不明、过于复杂等问题,以致学生无法理解或甚为费解其意、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完成各项任务,因而整堂课的效率也就较低。
教师的课堂指令用语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师本身专业素质的缩影,能够恰当合理地运用好课堂指令用语的教师往往是极具个人魅力的有效教师,课堂也定是极具个人特色的有效课堂。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师指令用语相关的论文与课题研究,基本都提出了要“简化”课堂用语的观点,也概括出了大多教师的课堂用语还存在语句不规范、随意性较大等问题。本课题在借鉴这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教学环境,努力实践研究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际中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简有详”地恰当使用指令用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和调控学生课堂行为时所使用的英语用语。英语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语言课程,要从“完全不懂”到“掌握运用”必定是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交流的语言本就是要学习的内容,这就注定了小学英语教师所使用的课堂指令用语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详”的渐进过程。恰当使用英语指令用语将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从而有助于学生学好这一门新语言。
课题研究目标、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理论研究,阅读了解小学英语课堂教师指令用语主要包含的内容。
2.通过听课评课,记录现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指令用语的使用现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个人专业水平。
3.通过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应如何恰当使用指令用语。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自2012年9月成立课题组以来,在对课题研究方案和文献资料的反复学习的基础上,将课题研究和常规教学结合起来,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序分层研究,边研究边反思。
1.准备阶段:
(1)、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论文、经验总结作借鉴研究之用;
(2)、提出实验的假设,制定研究方案,学习研究论文;
(3)、成立课题组,确定实验人员,并组织有关部门学习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2.实验阶段:
(1)、按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对教师的课堂指令用语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做好分析、整理工作;
(2)、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操作方式;
(3)、定期作好工作总结,对实验结果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及时反思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分析调整;
3.总结阶段:
(1)、整理有关研究过程中的资料;
(2)、归纳总结研究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迎接验收。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大量相关文献学习,提升研究的信度。
2. 观察法:通过课例研究的方法,观察师生课堂问答的表现与特征。
3. 课堂实录语料分析法:通过剖析课堂实录,发现问题,找到解决策略。
课题研究内容与成果分析
一、提高教师驾驭英语的能力和语言熟练程度,体现真实交流
小学英语教师指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用于祈使句的诸如read, repeat, look这样的词汇,这说明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还是以操练为主的语言练习。通过课堂观察,课题组成员发现活动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课堂活动和课堂形式还是以传统机械式的重复和跟读为主。在真实的目的语交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在课堂上使用的频率并不高,这说明不少小学英语教师驾驭英语的能力和语言熟练程度还有待提高。祈使句使用的频率最高,而礼貌程度更高的疑问句及情态动词使用的频率较低。教师在课堂上的间接指示语主要表现为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通过“Could/Would you...?”、疑问句和陈述句三种结构类型来实现。调查发现非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即通过暗示向学生发出的指示语很少出现,而这些指示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性。
二、简化课堂指令语、核对学生理解度,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指示语还是以简单句为主,简单句使用频率高的原因是其句型结构简单,便于学生理解,能更快地传达教师的意图,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用于指示语之后的理解核对语数量明显少于本次课堂观察中教师指示语的数量。原因之一可能是小学英语教师使用的课堂指示语在句子结构及词汇的选择上相对简单,而且教师通常可以从学生的表情获知他们是否理解了指示语。通过整理记录,笔者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理解核对语是相对简单的“OK?””Understand?”
三、增加指示语中目的语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指令
Cole(1998)认为在组织第二语言课堂上的活动和游戏时,英语教师不宜用母语给出课堂指示语。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倾向于借助母语组织课堂活动。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目的语在课堂上使用的比例还是相对较高,这可能和学生的年龄及英语水平有关。在教学任务简单或程式化的课堂活动中,教师更多地使用英语给出指示语,如:“Open your books.”、“Turn to page...”、“Follow me.”等。在一些较为复杂的课堂活动和任务中,教师可能会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给出指示语,例如:
T: Now, I want you to work in four. Four of you work together, and each group will get a phrase (The teacher holds up a piece of paper).I want you to make as many sentences as possible. Make up sentences, understand?大家拿到这个纸后,可以造句子,看哪组造的句子多。
英语教师使用目的语给出课堂指示语为学生提供了在真实语境中语言交际的机会,也逐渐使师生自然地进入了运用英语交流的角色。为了引导学生听懂、理解课堂指示语,英语教师可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简笔画等形式。
四、优化英语课堂指令语的具体策略
根据课题组成员的教学实践以及课堂案例分析,我们把目前小学英语课堂中指令性语言的呈现方式分为以下几种。中文呈现式,课件呈现式,英语呈现式。有些人认为小学生英语水平不高,不能理解英语课堂指令,但是中文指令语又削弱了英语课堂的氛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节设计意图的不同,选择英语呈现式和其他呈现方式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课堂指令。
(一)指令性语言的选择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用英语组织教学。这样可以烘托英语课堂氛围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教师应坚持用英语讲课, 从最简单的日常英语开始,并配以动作,表情或适当地解释说明,尽量避免用汉语讲述,逐步使学生通过英语交流,提高听说能力。
(二) 指令性语言的预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如果教师到了要面对学生的时候才挑选正确表达思想的词汇,而且有的时候还说得词不达意,那么学生就很难完全理解与领会教师所讲内容。所以,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仅应思考如何设计活动,更应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指令语。
1. 简单的活动和游戏
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 Listen and do, Let’s guess! , Let s sing! , Let s chant! 等指令语向他们介绍, TPR, Guessing game, Song, Chant 等活动。
2. 较复杂的活动和游戏
针对一些较新,较复杂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适当分解指令语,降低指令语的难度,促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指令有效地进行课堂活动。例如,在讲解Book 3 Unit 2Lesson 8 What’s he / she like? 时设计了一个点面结合的生生互动游戏,要求学生看照片猜测 Who is he?由于游戏较复杂,涉及生生互动。因此,笔者采用了由师生操练过渡到生生操练的方法,教师先拿出球和学生说:“Let s pass the ball and chant。”让他们边传边说:“ What’s he like?” 此时,教师可以拿出一张学生的旧照,说:“ Who is he? I’ll not tell you who he is but I can tell you his appearance and character.”然后向学生介绍照片中学生的外貌和特征,引导他们提问 :“What s he like?”在学生猜测出来之后,教师可以请一个学生取代教师的角色,继续进行该游戏。
3. 预设语言的提炼
教师在预设指令语时应注重尽量使语言精练、 准确、通俗易懂、 富有趣味, 例如,在操练 trash bin 时,教师可以采用句型 I don t like the ..., so I put it in the trash bin. 让学生做替换练习,教师在做示范时,可以掏出手机, 做出不喜欢这个手机的表情说:“I don t like my mobile phone, so I put it in the trash bin.由此加深学生对该练习的理解,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三) 指令性语言的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动态的对立统一, 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任务, 表述指令性语言时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及时调整指令语 ,使这些指令语以最佳的呈现状态应用于课堂教学。
(四)优化课堂指令语的注意点
1.英语课堂的教师指令要立足于学生的起点水平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主要是用语言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学生则是通过语言来接受信息。我们认为,使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有助于他们对教师指令的理解。而这就需要教师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即学生学习新的学习内容之前的现有知识、能力、素质等的水平。例如在holidays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刚刚学过表示地点的名词和表示过去时态的句型结构,教师在指令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词汇和句型。比如:What city did I go? What did he do?等等。
2. 英语课堂的教师指令要基于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英语课堂面对的是学习能力发展不均衡的个体,教师需要尊重和理解每一位学生,正视他们掌握语言能力的差异性,同时也要注意到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对学生产生的情感效应。因此,在小学阶段,当学生掌握的语言结构不多时,教师的指令应该伴随着善意的微笑,注重情感鼓励。同时,教师可以在对个人或小组下达教学指令时应该适当使用表示“请求”的委婉语气,让自己的语言带上情感特征,让学生体味到老师的亲切和温暖,减轻学生可能存在的对学习新知识的焦虑感。比如:Would you please...?Could you...?Shall we...?
3. 英语课堂的教师指令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引导
英语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指令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学习活动单的形式,让学生清楚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学习活动单的一系列指令为学生提供了较充分的信息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或应用信息的过程;学习活动单上有关学习策略的方面的步骤指引和操作指令,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我们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
4. 英语课堂的教师指令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
英语课堂的教师指令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语,又是指导学生做事的言语行为。作为一种真实课堂的交际行为,教师指令必然伴随着其他形式呈现。在一次课例观察中,我们发现当教师单纯以口头呈现指令时,学生往往无法或错误理解教师的指令,导致课堂活动无法有效的开展。而在一些优秀课例观察中,我们发现当教师指令结合教师富有感染力的体态语言、幻灯、实物、图片和学习活动单时,学生对教师指令的理解更为快速和准确,学生也能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五、课题研究的启示及今后设想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若能恰当使用指令用语,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意并能配合好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完成好各项任务,也就能大大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在低段英语课堂中,由于学生对英语学习还处于基础阶段,教师基本采用肢体语言或亲身示范演练来表达课堂指令,也就是所谓的“无指令”——生动形象也较易理解。随后逐渐过渡到“简洁指令”阶段,教师可适当借助一些小示范等表明指令,学生在逐渐理解并频繁听到教师指令用语的同时也在将这些语言消化吸收并化为己用。当教师已能在高段英语课堂中使用“详细指令”而学生又能全然理解时,既是师生间默契的完美体现,也是整堂课的高效所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的环境,一个外语教师课堂语言质量实际上就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缩影,只有我们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创设有利于课堂指令输入的氛围,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激发学生积极运用语言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语言输入才会有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