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剪纸活动中的积累和创造
三下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通过物体的对称引入,要学生感受并举例现实生活中对称现象,从而画下来得到轴对称图形。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感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通过对折的方法来判断轴对称图形,从而引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以及折痕所在直线称作对称轴。通过对于大量材料的判断,根据对称轴画轴对称图形,以及简单轴对称图形创造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并掌握了轴对称图形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剪纸活动。
在剪纸教学中,从正方形开始,通过两次对折和对角对折两种情况的演示,让学生先感受整个过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摸索。学生在独立操作的时候,经历画错剪坏的过程,经过与例题的对比,找到正确的方法。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经验的介绍,对比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找到一般的方法和注意点“不能把折痕剪断”。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把过程留给学生,把思考和交流的主动权给予学生,让学生经历失败才能获得经验,才有继续尝试的内在需求,以此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对折的过程比较随意,对于操作活动还需要更多的规范引导。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常常用“这样折”“这样画”“在这里剪”,为了使学生表达地更为准确,在表达的过程中多问“怎样折?”“在哪里画?”“如何剪?”帮助学生去讲清楚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完善整个活动过程。操作活动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纸还可以怎样折?还可以折成几折来剪?”,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和操作,找到正方形可以对折后成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3种情况。
经历正方形剪纸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独立进行长方形的多次对折的折和剪,这部分相比正方形折的次数更多,同时教材中的图在折痕处画的部分容易使学生在第一次操作时产生误解,学生的动手差异相对就比较明显一些,通过自己操作来模仿书上的图形剪一剪,是对于方法的应用和巩固。最后进行了大量的剪纸欣赏和自我创作的方式,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剪纸到发现各式剪纸的美,在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同时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根据自己的喜欢和想象,可以创作出不同的图案,有图形、有满足轴对称的字“幸”“喜”,学生还用不同颜色的纸进行剪和和拼合,组合出花园、幸福等具有创意的作品。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经历失败到成功的成长过程,感受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