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课堂,灵动的学生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生动的课堂,灵动的学生

学习了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张老师通过感受引入、初步画图到自主探索,以及最后的延伸和文化渗透,让数学的学习从生活的感受,到知识的积累,再到更深层次的文化感悟,把生活中的数学活动体验和课堂中的数学操作活动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让学生有感有得,会发现会思考。

操作与参与,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过程中,知识的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自主的探索和习得。半径、直径、圆心知识的课前自主学习,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的丰富操作方法,细致的记录提示,让学生的课堂探索有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半径、直径的条数,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圆心的位置,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讨论、交流而得到的,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获得更为良好的活动经验。良好的操作,真正的参与,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在学习活动中动起来。

 

评价与启发,让课堂活起来

有效的评价与启发,能激起学生学习研究的欲望。老师丰富幽默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习得数学学习的严谨。学生说道用沿瓶盖一圈画圆的方法时,老师说“那叫拷贝不走样”;学生说用三角尺上的圆孔,老师说“真可谓就地取材,挺好”。简单的话,却生动有趣,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学生更能发挥想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学生在课堂上更能展现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活力,更愿意表达和交流讨论。“你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能具体说说吗?”教师更多引导和给予学生自己说的机会,启发学生更多地去思考问题。教师的语言活起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被激发出来,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生活与文化,让数学亮起来

《圆的认识》不仅是圆这一个知识的简单教学,也不仅是一个圆的图形研究。生活中有很多圆的东西,让学生感受的是数学与生活奇妙而无所不在的联系,通过这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举例的同时,张老师不仅仅用了静态的轮胎、纽扣,还有动态的水波、电磁波,动静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神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圆,一中同长也”都被巧妙的运用到了课堂之上,数学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是知识与道理的融合。“圆出于方”很好地沟通了方和圆,更让学生对于图形的演变之奥秘,以及数学史有所认识。八卦中的大圆、小圆,更是对于圆只是稍有难度的有趣拓展。圆与圆月、朝阳、团圆、圆满的联系,是历史与文化的有效渗透,让数学被生活与文化点亮。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