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分析:张旭老师有关俱乐部欣赏教学的经验交流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二0一二学年第一学期综合学科期中教学质量分析表

学科   美术         任课教师   张旭                2012   11 

表一:学科思考

从学科育人价值的视角,谈谈你对组建的学生俱乐部的定位与目标的思考

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卢浮宫里的中国"名嘴"》是讲一个叫李桦的华人,在巴黎专攻艺术史硕士学位后,就考取了法国国家级博物馆导游执照,加上这几年出国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华语讲解员和导游也变得抢手,邀请李桦讲解的旅游团越来越多,而给中国人讲解西方艺术,也是李桦多年的心愿。 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李桦发现了很多问题,很多中国人并不十分愿意听他的讲解,大部分游客只是想在卢浮宫那些名画前面留个影,就匆匆走掉,对艺术品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欣赏呢?说白了,还是看不懂。因为我们的艺术教育确实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看完这篇文章,让我思量了很久,如果我们的孩子能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的艺术熏陶,也许长大后的他们在卢浮宫里的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因此,我本学期将俱乐部定位为与大师对话,品味经典。希望能从少数学生身上做一些尝试。

表二:探索历程

结合以上思考,谈谈最大化实现俱乐部活动的育人价值的具体策略

(从基本建设情况、开展过程、特色内容等角度)

本学期,从我校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3——5年级中,由学生自愿报名和教师推荐等形式,选取一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美术俱乐部。

俱乐部成立了,开始一段时间由于一直忙于科学幻想绘画比赛的作品,所以教学计划一直迟迟未能实施,好不容易比赛忙完了,我信心满满打算和孩子们大谈大师经典作品时,我又傻了,课堂上,我讲得口吐白沫,可是孩子们的眼睛还是暗淡无光,不知所云。

如何引导孩子们学会欣赏经典作品?成为我面对的新的问题,孩子们对西方枯燥的宗教和历史一无所知,无法形成共鸣,反思后,我觉得首先从题材上选却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良性的提问,后面的事就好办了。

如:在欣赏卢梭的作品《睡着的吉卜寨女郎》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后,让让他们根据画面的内容展开讨论:狮子和姑娘各是什么样的?他们在干什么?狮子会不会吃了女郎?除此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等等,孩子们对狮子会不会吃了女郎最感兴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孩子认为狮子会吃了睡着的女郎,因为狮子看到人会扑上去马上吃了的,有的孩子认为狮子不会吃了女郎,有两种不同的理由:一种觉得女郎睡得这么香,狮子不会吃了女郎的,因为狮子不吃不动的东西;另一种则认为狮子是女郎养的,她睡着了, 狮子在守护着她。
    其实作品的本意也是后一种,但我并没有否定孩子的看法,而是让孩子从画面中的景物、色彩、气氛等方面进一步来分析。孩子们很快就发现,这是在一个沙漠里,晚上,有柔和的月光,静静地撒在狮子和女郎的身上,狮子的眼中也流露出柔和的目光,安祥地看着女郎,好像在守护着自己的主人。
    在良性问题链的形成后,教师适时渗透有关美术知识技能方面的知识,为儿童思维提供一个新路径;再进行开放式的提问,如:“关于画家卢梭你还想知道什么?此时可以牵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 或者“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画面气氛的?”等等,通过多向提问的方式,把教学引向开放,启发儿童多层次地思考和回答,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促使儿童主动梳理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与生活中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与创新的积极愿望。实践表明,儿童对大师的美术作品有极大的兴趣与非凡的感悟能力,他们在面对大师的美术作品中常常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独特感觉,好奇的大脑里充满着想象,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而0~13岁这段时期又是儿童记忆力、听觉、视觉等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及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此时去大量接触经典的艺术作品,接受世界精华的熏陶,可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撒下美好的种子,种子也许不会马上发芽,但是会堆存在他们的生命的深处,慢慢的生根结果。这种教育也学不会让他们在考试时多得几分,但是也许可以使他们受益一生。

表三:取得成效

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形成校本课程、精品课程、论文、社刊或成果展示等情况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