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设计·应用”课型的育人价值的挖掘研究
课题类别: 校级课题
课题承担者: 杨茵雯
所在教研组: 美术教研组
鉴定日期: 2014年6月29日
一、课题组人员名单(除课题负责人外,限填10人)
主要研究人员姓名 |
单 位 |
职务和职称 |
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工作 |
周旭红 |
女 |
47 |
美术组教研组长 |
曹之杰 |
男 |
43 |
信心技术部部长 |
吴 艳 |
女 |
29 |
美术组教研副组长 |
周丽玲 |
女 |
28 |
无 |
凌志伟 |
男 |
43 |
总务处主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研究报告(可附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将年段目标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分别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目前我校美术教学围绕这四大领域将教材内容进行单元化重组,其中形成了“设计•应用”课型,从一年级开始有《像什么呢》、《装饰瓶》、《大家一起来想象》、《漂亮的灯》、《各式各样的椅子》、《生活离不开电话》、《你喜欢哪个手提袋》、《会说话的手》、《字的联想》、《鞋的联想》、《我设计的车》、《我设计的环境小设施》、《奇思妙想》、《实物的联想》、《我设计的船》、《我设计的图书封面》、《蔬菜的联想》、《我设计的未来建筑》、《奇怪的图形》、《画汗衫》等等。 纵观小学六年,学生对于“设计•应用”课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其他课型,但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的作品却表现出了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以至于学生走出课堂与走进课堂之前并无太大的差别。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通过这一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通过该领域学习所期望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设计行为是设计文化、设计思想和创意、制造相结合的活动,这一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活跃的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兴趣培养到方法、程序的掌握,再到有意义的创造,需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成长特点,还要依据设计与工艺学科学习的规律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所涉及的知识系统主要属于设计学科范畴,与其它学习领域相比较,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对功能性、实用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强调。对该领域的学习需要引导青少年、儿童从设计艺术的角度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针对特定问题加以构思和创意实践。“物以致用”作为核心的设计思想,要求使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深刻地领会并能够贯彻到实践活动中去。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是通过该领域学习所期望达到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设计是造物和创物的活动,设计与工艺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限的丰富性、多样性为设计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设计活动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意图规划方案,选择媒材、工具,以及方法、程序等。有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应该选择能够促进青少年、儿童发现、创意能力提高的主题和方式;提供使学生感受各种相应媒介、材料和工具使用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设计、制作的环节和过程。通过该领域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意识;更好地理解物的功能性、感知物的材料性;掌握一定的工具使用方法,熟悉一定的工艺流程、制作技巧。该领域的教学设计往往围绕特定的专题内容进行,需要一定的材料、工具和设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和实践性环节,注重实现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学习目标。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这是通过该领域学习所期望达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达成全面素质教育的意义。“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贴近现实、体现实用,既蕴含传统文化,又可以彰显流行时尚,能够将生活、艺术紧密地联系起来。其便利性、鲜活性和综合性使之易于形成一定的课程优势,便于青少年、儿童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和乐于创造的习惯;形成善于思考、统筹计划和精于制作的做事风格,以及耐心细致、勇于探索和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有关“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是掌握设计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通过“造物”视角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感知本土文化、了解多元文化的过程;还是帮助学生不断深入理解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不同的设计理念显示不同的价值观念,物以致用、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造物观;革新发展、兼容并包的创新精神;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人文情感,都应该是青少年、儿童秉持的创造态度。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所对应的内容基本属于设计教育范畴,有着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的特殊性。一方面,该领域的学习能够适度体现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该领域的学习又并非针对学科专业的教育,而是以育人为主线,是通过“设计艺术”的素质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设计•应用”课型的教学价值理念、目标体系和育人价值的研究。 2、“设计•应用”课的育人价值观与教学过程观的形成与转换。 3、“设计•应用”课型的育人资源的开发的研究。 4、“设计•应用”课型的开发与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确立“设计•应用”课型的教学价值理念、目标,研究“设计•应用”课型的育人价值呈现的维度和内容,为教学设计转化和渗透新价值观提供依据,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设计•应用”课型的育人价值。 以学生生命成长为视角解读“设计•应用”课型的性质、教材内容,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从教学方法与工具的角度,从“设计•应用”课型活动的角度,确立和拓展课型不同层面的育人价值和建构课堂教学行为。“设计•应用”课型的育人价值观的转变经过了主体精神在课型中的具体化、全面化、时序化和能级化,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有机的立体价值观系统。教学过程观的形成同样是逐步深化与敞开的过程,经过了开放教学、激活教学系统、课型研究专题化、教学结构化等阶段,达成研究目标。 “课型”是学科逻辑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育人价值实现的一种重要途径。美术学科教学也有自己的实施逻辑,美术教师要做到对美术学科知识技能逻辑和过程逻辑进行整体把握;对“设计•应用”课型进行单元教学的教材重组,并设计系列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系列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形成“设计•应用”课型更完善的教学过程结构,包括教学程序、步骤等等。 从“设计•应用”课型的育人价值的视角出发,创新和完善学校各项活动的设计,从实践活动、竞赛活动等维度,架构和研究“设计•应用”课型的育人资源,多途径实现“设计•应用”课型的育人资源的最大化。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范畴,彩印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我们将学生作为我们的研究主体,通过课堂组实验老师的“研究”和“行动”双重活动,将“设计•应用”课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制作、教案编写等,不断的进行实践和反思,进而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 2、经验总结法。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 3、文献研究法。参阅相关“设计•应用”课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书籍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在小学美术学科“设计•应用”课型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把握、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堂氛围的创设以及课外美术活动等都应将育人有机融入。 1、教学方面 (1)在三维目标中体现育人价值。 美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表现能力、审美能力与良好品德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三维目标的真正内涵。 第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中体现育人价值。知识与技能是美术学科最核心的学习内容。由于“设计•应用”课型学科知识所涉及的面很广,而中小学美术教育是面向广大小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因此只能选取其中最基础、最主要的部分,在教科书中呈现出来。由于小学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学生艺术方面的素养,提高其美术方面的审美能力,因此,“设计•应用”课型的技能学习,也是以学习最基本、最基础的技能为主。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中体现育人价值。过程与方法是指在美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独特的艺术学习经历,并通过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将学科能力转化为通用能力,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因此,每一节“设计•应用”课的过程与方法维度设计,教师都应从育人价值的角度进行。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中体现育人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学生通过“设计•应用”课型的学习,获得美的感悟能力,进而提高审美品位与审美情趣。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珍视我国优秀民族美术,以开放的心态来接触、理解并尊重世界各国的美术文化;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态度与他人分享,提高其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美术作品美化生活与环境,使学生养成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品质。 (2)整合教学内容挖掘育人内涵 教师应挖掘不同美术门类的不同育人内涵。如在绘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想象、有主题的创意表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形成初步的想象、创造能力;在雕塑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添加、切挖、捏塑以及空间的想象,学会变通和创造,培养其敢于尝试、主动探究的精神,形成空间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在工艺教学中,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尝试、制作以及对民间工艺的学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习惯,激发其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设计教学中,通过有目的的构思、策划及制作,美化生活与环境,让学生体会设计的成就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赏、分析、鉴别、评价,感受不同地域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尊重世界美术文化的多样性,提升其人文精神。 (3)让教学组织形式为育人服务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影响着学科育人的实施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身心特征,合理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对学生形成合作、互动、探究的心理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教学组织形式为育人服务。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发现、体验与感悟、构思与策划、想象与创造等美术活动,积极开展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发散性思维,灵活、主动地用所学的艺术规律和创意来美化生活环境,并能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第二,在个体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写生观察、主题创作、综合材料制作等活动,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独主思考,让学生在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美术活动中,敢于尝试,不怕失败,逐渐形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并使其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第三,在小组学习中养成探究品质。在对美术造型元素与组织原理的运用中,在对各种材料的选择和利用中,在对美术学科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探索中;在对美术学科技能的灵活运用中,在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中,教师都要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质疑和思考,养成探究的习惯与品质。第四,在校内外美术活动中渗透育人内涵。教师要在参与学校及校外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心;在参观美术场馆以及参加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在外出写生和和考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2、学生方面 (1)教会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开展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究活动;学会探究的方法,逐渐形成不怕失败以及耐心、细致的学习和探究习惯。 (2)鼓励学生有策略地去研究和探索,利用速写本或者其他适合的方法,记录并展示研究成果。教会学生敢于对自己的作品反思、质疑,对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能正确评估并加以改进,利用有创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并学会反思。 (3)帮助学生对自己学校或社区的美化提出意见或建议,帮助其树立服务社区和社会的意识。认识各种媒材和工具对当代美术、工艺和设计方面所起的促进作用;利用各种媒材和工具创造各种样式的艺术作品,并展示自己的成果。学会收集、选择图像和组成新的信息,并研究如何分析信息以及运用信息来表达自己的观念。让学生在观赏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及其艺术风格演变的过程中,感受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宣扬,形成尊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美术文化,拓宽国际视野与文化理解的价值观。让学生在了解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过程中,在利用学校资源、上海美术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弘扬民族精神,形成尊重、保护民族文化艺术与遗产的意识。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学生获奖情况
教师获奖情况
研究课
八、课题研究今后的设想 在挖掘“设计•应用”课型育人价值时发现,形成一定课堂模式时对教师个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教师的创意发挥。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探索中会继续搜寻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自学校加入了E学习的领域,就美术学科而言,目前为止所能尝试的课型都是“设计•应用”课型,故杨茵雯老师所执教的研究课大多围绕着数字化的“设计•应用”课展开教学,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果,并推动着课题研究的进行,从数字化的切入口挖掘到了更多“设计•应用”课对学生的育人价值。所以美术有打算建立在本课题研究成果之上进行数字化学习的育人价值研究。 |
三、鉴定组成员名单
姓 名 |
工作单位及职务和职称 |
评估组内分工 |
签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鉴定意见
课题鉴定小组代表签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