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识字2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识字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 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景色。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正是踏青旅游的好时节,你想向小朋友们推荐哪一个旅游胜地呢?为什么?请说一说。

  今天,邵老师想带大家去美丽的桂林游览一下,有句话是赞美桂林山水的,你知道吗? (“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借助图画,身临其境。

1.出示图画: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桂林的山、水、人

三、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词语。

 四、创设情境,学习韵文

  1.学习第一组词串。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走进山水如画的桂林去看看吧。

  (2)我们的轮船已缓缓驶入漓江,(多媒体出示桂林的风光片。)让我们站在船头看一看这美丽的风光,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碧水“、“秀峰”、“倒影”等词语。理解:()的水、()的山峰(学生字:峰、影)

  (4)这么美的景色,你能把它读好吗?(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指名读,比赛读。)

  2.学习第二组词串。

  (1)船,沿着漓江缓缓前行。听,远处传来了什么?(播放壮族青年对歌的歌声。)

  (2)我们循声望去,(多媒体课件显示壮族对歌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

  (3)相机出示“对歌”、“椿树”、“壮乡”等词语。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师点拔理解:壮乡,指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5)多么有趣的风俗,多么热情的壮族人民,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朗读来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吧!(练读“对歌”、“榕树”、“壮乡”,指名读,齐读。)

  (6)你还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

  3.学习第三组词串。

(1)走出多姿多彩的壮乡,听完悦耳嘹亮的对歌,轮船渐渐驶近连绵起伏的青山。(出示小插图一二。)你们感觉这些山怎么样?

生根据看到的图片结合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描述。

  (2)假如要你给它们起个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象鼻”、“骆驼”、“笔架”等词语。(学生字:骆、驼)

  (4)这么有趣的山峰,这么有趣的名儿,谁想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5)这里可能还有什么样的山?小组猜一猜、画一画。(配上音乐。)

  4.学习第四组词串。

  (1)(出示课文插图。)你们看,绿莹莹的江面上一位渔民正撑着竹筏。(教师相机介绍竹筏。)

  (2)竹筏上,站着一只鸬鹚,(观看鸬鹚捉鱼的课件。)它正注视着水面,随时准备捕捉水里游动的鱼儿。(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竹筏”、“鸬鹚”词卡,并进行朗读。)

  5.回归整体。

  桂林之行即将结束,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走过的旅程,(读学过的词串。)你最留恋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学生自由说。)

  青山、绿水、竹筏、鸬鹚……漓江真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漓江真可称为百里画廊哪!(出示“画廊”,学生读。)

四、齐读韵文,小结本课

五、字形分析,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碧、鼻、架、廊。

  (1)读一读。

  (2)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来记住。

  2.学习写字。

  (1)观察、讨论:在这些字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提出来讨论、交流。

  (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重点抓住“鼻”这个字指导。)学生描红。

  (3)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