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情境图的呈现首先要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观察 去感受与图中类似情节,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一比》,超市的一角。学生在生活中都有逛超市的经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在超市里怎样很快找到自己想买的商品。让学生感受到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意义。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怎么找到分类的标准。
二、把握好情境图的梯度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教科书上的情境图呈现方式由
单一到复合,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具有鲜明的梯度性。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时一开始是一幅画,而后出现了前后具有连续性的两幅图。根据一幅图先列一个算式,再列两个算式,最后还要能列出四道算式,两道加法,两道减法。更有难度的是,用括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这是教材第一次出现相对完整的实际问题。这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看懂图意需要教师的引领。当信息呈现后,教师可以问:孩子们,咱们今天学习的情境图跟前面学习的有何不同?你会看吗?按什么顺序观察这两幅图,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教师要指导孩子学会看复合式的情境图,要从观察每幅图下方的小红点的个数入手。
三、规范细致的指导观察方法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于情境图的处理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他们的眼神往往定格在情境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而忽略了具有数学意义的信息,他们还很难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针对本年段的学情,教师需要做到有序有法细致的指导。引导学生整体解读情境,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用手指着一个一个数。引导学生排除其他的干扰,直接收集数学信息。有图有字先看字,字不全再找图。这样,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初步对信息进行了梳理,为后面正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四、利用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情境图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面对一个新的情境图,首先关注的肯定是故事情节,数学信息往往不能一目了然。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和分析情境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意识,留心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比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学生通过观察梳理,收集到图中很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教师在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重要信息和问题,并通过语言重点强调:这些信息和问题很重要,让学生逐渐树立起观情境想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