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烨的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关于目标定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表内乘法、表内除法、用竖式计算除法后教学的。上完这节课后,学生应该对余数的意义比较清楚,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对于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口算、以及下节课的笔算,学生要有能力上的储备。在本单元学生还要能够比较自如地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现实生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一开始的乘法算式,最大可以填几,在口算过程中学生复习了上学期学过的表内乘法,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提高,为今天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学习作了铺垫。

提出分桃的情境,先把算式分成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然后让学生探索怎样解决。这环节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探索、交流展示各种算法,调动了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优化算法,使课堂教学做到了收放结合。

接下来教学余数的意义,真的是需要花大功夫好好讲透的。每个数代表什么意思,一定要结合实物操作一下。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是很吃力的,只有借助表象的实物。只要这里明白清楚了,后面的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就只要在熟练上多练练就好了。

探索余数的规律要让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相关的经验。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出示“11÷51……6”,让学生进行判断。判断唤起了学生的经验,借助前面的操作活动的直接经验,学生敏锐的发现算式中的商和余数是错的,因为余下的6颗还可以继续分,并自觉地将除得的结果改为11÷52……1,从中知道了余数应该比除数小。由于有经验的支撑,规律的发现已是水到渠成,对于所学规律的内涵学生也不会含糊,而且学生对这一规律的理解也应该主是全面深刻的。可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多一分了解,多一分研究,我们的教学也就会多一分有效。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通过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倍的含义的认识,又能为以后学习解答“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等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例题出示了“杨树有5棵”和“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这两个条件,要求“柳树有多少棵”这一问题。我先让每位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先在第1行摆5根小棒表示杨树的5棵,再在第2行摆小棒表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操作。巡视中我发现,学生基本上都知道要在第2行一共摆15根,但大部分学生都是把这15根放在了一起。于是我又提出要求:怎样摆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在这个要求下,孩子们开始调整小棒的位置,也就是把每一份中的小棒靠得紧一些,份与份之间离得远一些,这样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这也是为后面将“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做好准备。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的关键就是将“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学生摆好小棒后,教师可以结合小棒图讲述: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也就是说柳树有3个5棵。并让学生看图练习说一说这样的话。整个过程是由直观操作到抽象思考,引导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之后的练习也要让学生分析每题的数量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去想。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一、5以内的加法。

1.重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加法的含义不仅对计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本课设置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情境的观察、理解,利用已学过“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的认识,引出加法算式,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5以内的加法,以情景图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图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如例图的出示,不仅学生体会到了,还要让学生用口把生活情境表达出来,这样再列出算式,学生就更加清晰含义了。包括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题都以学生的表达为主,重视全班的参与率。

2.引导学生改善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学生应用例题获得的方法和经验,在“试一试”“想一想”等栏目中学生自己观察、说一说,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在让学生表达图意过程中,重视学生大胆说,怎样表达情节算式就可怎样列。如有的学生说先来了3只小鸡,后又来了1只母鸡,一共有4只,算式就是3+1=4;有的学生说先来了1只母鸡,后跟来了3只小鸡,一共有4只,算式是1+3=4。鼓励学生说,不怕说错,只有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了,才能理会加法的含义。

 

二、5以内的减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减法的含义,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认为老师必须让学生学会以下三点:第一点要会说,能从图中找到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并能恰当地提出一个问题;第二点会数,能准确地数出原来有多少、去掉几个就是减几,去掉的这个数是从总数里去掉的;第三点会列算式,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根据算式来编一个故事,并提出问题。

 

三、0的加减法。

教学0的加减法,要依据0的含义和加、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本课出现的几种0的情况:几减几等于0,几加0等于几,几减0等于几,0加几等于几;让学生体会0出现在不同的算式中,分别与几的关系。想想做做第4题出的很好,不急着让学生先做得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从横里看发现什么,从竖里看发现什么,慢慢培养学生先思考后做得数的习惯,最后老师从中归纳出,当几减几时得数就是0,当几加0时得数就是几,当几加0时得数就是几,当几减0时得数就是几。

 

四、6-7的加法。

6、7的加法,还是以学生表达图意为主,学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图意,让学生体会到一图两式的含义。有很多学生认为动笔做对算式就表示理解了,这样的孩子养成不动口的习惯,那么他们永远没有新发现的机会。这堂课我让学生的笔都关在铅笔盒里的,以表达为主,多让那些不爱开口的学生说,鼓励表扬。这样的训练相信以后的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跃。

 

五、6-7的减法。

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会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两道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即是从总数里去掉这一部分得到那一部分,去掉那一部分得到这一部分,使学生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6、7的减法教学过后,发现有小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从哪里去减,如:〇〇〇●,有学生写成算式是3-1=2。3-1=2,从孩子的角度谈感觉他们也是对的,也许他们是这样想的,3个比1个多2个。他们把比多比少与从几里减相混淆,他们认为两者的比较用是用减法做,而从几里去减似乎不能理解,所以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

 

六、和是8的加减法。

今天上完课心里喜滋滋的,感觉8的加法和相应减法学生掌握得还可以。课上有不少学生能说出两道加和两道减所表示的意义。所以,我基本放手让学生来完成一图四式,让学生交流核对。本节课大概用33分钟完成,多余的7分钟给学生完成补充习题。可是作业批改中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一图四式没弄清,乱填,心情一下糟糕起来了。原因出在何处呢?我们的教学有漏洞吗?我仔细想一想,让学生写出四式后,不仅让学生明白两道加是几和几合起来的是几,两道减让学生明白从哪里去减,还要让学生找一找这四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这些数字的规律,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我想,或许忽略了后面的想法导致这个后果吧,明天课上一定分析到位。

 

七、            和是9的加减法。

今天先把8的加减法复习一下,再新授9的加减法。吸取昨天的教训寻找四式中的数字规律,逼着学生理解了。一图四式是本学期的学习难点,从常理上讲只有一种,但数学的思维让学生可以倒过来想,可以从总数里减去一部分等于另一部分,所以一图可以有四种理解。对一年级学生来讲,他们只有顺思路的经验,逆过来的想法不常用,哪能一下接受呢?有什么好办法把一图四式上好呢?

 

八、            和是10的加减法。

本课还是以一图四式为主,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地说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所以感觉学生掌握的很好。可是,60页的第6题,问题就比较大了。告诉我们小芳种了10棵树,采了3棵,还剩几棵没有采?多数学生都知道是6课没有种,但学生列出的算式是4+6=1010-6=4。学生不知道求的数应该放在算式中的哪个位置上,他们与一图四式搞了。看来要让学生以表达图意为主,再强调求出问题的数应放在等于号的后面。

 

九、            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

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主要让学生理解括线表示什么意思和问号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学生会完整地表达。这时让学生列出算式,学生都会正确地写出。不过总有1-2个学生把所求问题的得数写在减数的位置上,所以老师还是要加强学生明白:得数一定要写在等于号后面。让学生会说会写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十、            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虽然不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在教学时发现很多学生都已学过连加连减,所以整堂课的情况很好。在授课时我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我摆花片的过程,有些学生能够用“先”、“再”、“原来”完整地把整个过程描述出来,这一节课还是以学生说为主,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理清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再进行列式。在列式之后,再让学生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由于连加、连减很多学生都会算,所以在教学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学生的热情都很高,都愿意来教。我让学生来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是需要强调的,这样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连加、连减的算法。

 

十一、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题的理解和连加、连减一样,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事件发生的过程,学生明白才能正确地说出过程,所以常常以动画的情境表示最好。不过作业中的图画是不动的,需要学生去理解,有很多学生出现错误,●●●〇〇〇【〇〇】,算式是:3+3-2=4。所以,列算式之前一定让学生先说正确图意。不过还要注意,加减混合计算很容易算错,一定要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让学生多说先算和再算,养成细心计算的好习惯。

 

十二、求未知数。

求未知数的方法,学生都在已有的经验上想出的方法多样,有分与合;有用减法算的;有用加法的。看来会不会填未知数不是今天的重点,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填未知数感知方程的思想。

最后一题,小兔拔萝卜题,表面看起来让学生填未知数,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把一个数凑成10的方法,其实里面蕴涵着规律,地上逐渐减少,篮子里的就越来越多,总数没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