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为第二单元学习乘法口诀做了铺垫。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分析能力。
在备课时我没有利用书上的情境图,而是出示了五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让学生初步理解和体会分类的方法和要求。在分类后,再进一步对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研究,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表示的是几个几相加,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进一步加法和乘法的内在联系。
粗看整节课,学生的活动基本上是在教案的预设中进行的。粗看整节课,学生的活动基本上是在教案的预设中进行,但是从练习的情况来看,发现问题还是不少,如部分学生对乘法结果的由来比较混淆,有的同学甚至会把4乘2算成4加2,因此我们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还是要引导学生考虑加法算式2+2+2+2=8,为了简便,我们把这样的4个2相加表示成乘法4乘2或2乘4,其加法和乘法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还有一些比较后进的学生,看了图还是不能正确的写出图中有几个几,我就让他先在图的下面先写好有几个,在每个图的下面都写好数字,然后再来数一数有几个相同的加数,再来写出几个几。
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画出小棒图,但是很多学生对每堆画几个小棒,画几堆,一共画了多少个小棒不是很清楚。看来学生对几个几还是不理解。可以看出我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学情分析得不够全面。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在属于自己的班级里上课,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要100个小孩的数学成绩负责。我还要多向师傅学习经验,充实自己,让自己进步得更快。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本的45—4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周三,我上了《认识方向》这一课,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当然还存有一些困惑。
我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由“四面八方”这个成语引入,复习生活中的四面:东、南、西、北,然后提问“八方”是什么?为学习新知埋下伏笔。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习方向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再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我以自己的母校以及周遍的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为背景主题图,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我在母校主题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建筑认识图上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个环节充分放手给学生,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平面图上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了图上的东、南、西、北,接着由学生来说出另外的方向,再一次感知为什么东与南的中间就是东南,东与北的中间就是东北,西与南的中间就是西南,西与北的中间就是西北。学生自己感悟出这样命名的道理,应用起来也能更加地得心应手。指导学生填写方向板。
(三)实际操作,巩固深化: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在本课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对题目进行了改编,有效地利用图中的相关信息。先提问:“你最喜欢的水果在水库的哪一面?”同桌共同解决。再问:“你喜欢的水果又在桃园的哪一面呢?”我发现学生更乐意动脑筋解决问题,也乐意与人交流合作。再把这些水果制作成9张卡片,要求学生听我说的方位或学生自己说方位,让其他学生上黑板完成这幅水果种植分布图。练习经过创造性地改编,学生兴趣大增,而且对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长取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回家以后,找一找你家的四面八方有什么?
不足之处:
( 1)对于由空间方向转为平面上的方向,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空间与平面上的方向的不同。
(2)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3)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在教学中要讲述给学生。
总之,没有完美的课堂,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1分=60秒,充分感知和体验1秒。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情境的创设。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新年钟声的倒计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情境。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春节晚会在我国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每个家庭基本上都会收看春节晚会的节目,通过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情境促进我们的教学。
2、自主探索。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时间单位时已经接触过了秒,在课前的探底中,我也感受到学生对秒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能说出1小格表示1秒。因此,认识几秒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说说秒针从几走到几表示几秒,并同桌互相提问,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在教学1分=60秒时,这一知识比较抽象,虽然学生有1小时=60分的学习经历,但是要真正让学生理解1分钟为什么等于60秒,学生还是不知所措。因此,我先让学生猜想一下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然后看课件演示的同时,让学生观察秒针和时针的变化,学生观察出秒针走一圈(60秒)刚好分针走一格(1分),从而验证了1分=60秒。
3、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
新理念下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点头、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同时,教师在学生清晰地建立对1秒的认识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做课件感受5秒、10秒、15秒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到估计较短时间的常用方法,加深了对1秒的体验。
4、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借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欣赏1秒钟能做哪些事情及有关时间的格言,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秒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悟1秒虽短但不能忽视,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在学习“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学生带来的小闹钟没有充分利用。3、学生对“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秒?”这一问题回答得很不好,只有个别学生说钟面上有秒针,跑步时老师用到秒等,经过启发才说出有限的几个,可见,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关注不够。4.学生课堂的参与还有待加强,说明我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今后还有待提高。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由复习简单的进位加法口算开始,接着复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
算,巩固了竖式计算中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方法。这样的复习即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在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图书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情境,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竖式时,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在学生算出结果后由教师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同样是让学生尝试验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接下来的试一试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稍有提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规则,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再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了进位加法的计算,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教师还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竖式计算注意的要点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二、书本与生活相联系,让练习更丰富。在习题的设计上,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能注意进位并自觉的验算,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认识。
解决问题时设计了两条路线,让学生选择近的路线,把估算和计算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先估算再通过计算验证。开放的练习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在练习的最后安排了填方框里的数,学生根据进位加计算的方法能较快完成正确的竖式。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遗憾之处:第一,在估算时,学生说估算的方法花了些时间,估算在后面有具体的教学,在这里学生把估算的方法说对即可,不需过高要求,这样在后面填方框里的数就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完成。第二,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比如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对于学生的评价语等,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第三,虽然是计算课,练习设计应更儿童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加法估算》教学反思
估算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基本技能、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较好载体。二年级教材中估算内容的编入,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也给我们教师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二年级学生虽有“接近、大约”的意识,能把一个两位数,三位数估成跟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可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会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简单的估算,但还未形成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不理解估算的多种策略和方法,更有可能还没有养成记录的方法。由于二年级的孩子首次接触估算问题,所以本节课的目的是应用“新基础”的观念来教会学生学会记录的方法,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学会通过先估一估,再算一算,最后再比一比。
不久前观看了一节《加法估算》录像教学,其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始终把握住“估算来源于生活”。
教师设计了去超市买东西的情景。出示挂图:电话机98元、电饭煲192元、自行车403元、电风扇105元。提:“如果老师想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需要带几张一百元的?”有学生很快说出要带几张一百元。这时就追问:“怎么想的?”虽然学生会说出想法,但还不会用记录的方法。于是在这教师就引进“≈”。学生对“≈”一开始还不容易接受,从而教师将“≈”和“=”进行了比较,问何时用“≈”,又何时用“=”?让他们感知两者间的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最后从学生的课堂作业中发现,学生对“边估边算”的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2、体现估算学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教师在教学中发掘和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估算形式的个性化。如:分别估算排球、跳绳、羽毛球拍价格;三种物品价格先加起来再估算;用口算估算;用心算估算;用笔算估算等等。充分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3、估算和计算有机结合,促进计算的正确率。
让学生在计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比一比。这样学生在运用估算时体会到估算的数学价值,相信估算是有用的,如果长时间坚持在计算前估算,学生肯定会偿到估算的“甜头”,就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反思:这种估算在某些地方单纯使用就不怎么适合了。比如:如果老师想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需要带几张一百元的?假如就用今天的估算方法算出大约是500元,但是实际生活中购物时还可能因其它因素出现多种变数,带五张一百元不够的,那么教师又该不该把估算带到生活中而给以拓展呢?
总之,通过观看这节估算课的教学,给我有了很多的收获、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多重视估算教学,以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培养数学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