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体验平面图形的生成过程。
2. 在分类活动中认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直观认识它们的特征。
3. 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 教材分析:
一下的这个单元主要是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一个生成过程,并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教材第一课时安排了认识圆和长方形、正方形,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图形其实并非一个层次,圆是曲边图形,其他都属于直边图形。在直边图形里,三角形是三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如果按照教材划分的课时,学生接触到的就是点状的知识,不利于类意识的形成和层次意识的建立,也就不利于图形分类的知识结构的建构。
★ 学生实际:
学生在认识直观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时,已经形成了一些常见的几何表面体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物体表面形状的经验。所以,让他们从直观图形上“移”下平面图形来,既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也帮助他们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经历平面图形的生成过程,然后将学生“移”下来的所有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并寻找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课堂中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和举例,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规范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积木,他们是什么形状的? (同桌交流)
二、经历平面图形的生成过程
1. 在这些积木上有很多平平的面,你能找一找,摸一摸吗?动手试一试。
2.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些平平的面。
(板书“面”)
3.首先,我们要把你这些平平的面从积木上移到纸上,想一想,可以怎样移?动手试一试。
过程中推进:
(1) 怎样才能画得好?
(2)比一比谁描得图形种类多?
三、经历平面图形分类命名的过程
1.图形分类:
展示学生画下来的图形:它们是从哪种积木上移下来的,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能把这些图形分分类吗?
2.图形特点观察及命名:
第一层次:(长方形)
这类图形是从哪种积木上移下来的?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和原来的积木有什么不同吗?
交流长方形:长长方方的,是从长方体上画下来的,长方形只有一个面,而一个长方体就能找到好几个这样的面。
命名:长方形。贴出标准图形。
第二层次:(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1)那么下面这三类图形是从哪种积木上移下来的呢?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和原来的积木有什么不同吗?请你用完整的语言和同桌交流一下。
(2)交流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命名并贴出标准图形。
小结:这四种图形都是从立体图形上移下来的,他们都是平平的,叫平面图形。
3.举例
(1)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平面图形,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这样的图形?交流,注意学生用词。
(2)课前欣赏的画面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平面图形,大家来找一找。
四、体验特征
1.出示:钉子板。能在钉子板上把今天认识的图形都围出来吗?
2.展示围成的图形。
3.为什么没有圆?
思考:为什么圆形围不出?
五、拓展延伸
我们可以按照边的曲直把这些图形分成曲边图形和直边图形,这些图形是不是还可以进一步分类呢?我们将在二年级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