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 《认识长度》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课题  长度

内容分析:

      《长度》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中“线——面——体”知识系统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知识基础。从方法结构上来说对“长度的认识”也是至关重要的课,属于是“线——面——体”教学中的“教结构”。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只定位在对线段的研究上,把长度的含义归为于“线段”知识的从属位置,而事实上对长度的研究才是本质。

      苏教版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把“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与“认识厘米与建立长度观念”分作两课时进行教学。这样安排缺乏整体的结构意识,容易把教学简单地落实在点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我们还应该关注到长度是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根据学生对“线——面——体”知识学习的自然顺序,教师可通过有机化的语言让学生感受丰富的活动背后的目的,渗透思想方法,知道线段以长短而论,比较线段长短不同的情境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重叠,直接比较——借助工具,间接比较——统一单位,测量比较,从而为三年级顺利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研究“面积”知识进行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线、面之间从一维到两维的内在联系。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长度的认识

日期

 

教学目标:

1.体会物体边线都有长短,理解长度的含义,掌握长度单位1厘米。

2. 在活动中建立“观察——重叠——借助工具——统一单位”的研究方法。

3. 初步形成 “线——面——体 ”知识体系的学习结构。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一根细绳、一段小棒、作业纸(两条线段)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丰富情境中感知长度的含义

1.     谈话: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有长短。(出示:一把尺)这是一把尺,从一端到另一端就是这条边线的长短。(同样举例屏幕、作业本边线的长短)

 

2.     一收:学生举例说明,顺势打开学生思路指出同一物体各条边线的长短。(板书:画出若干条长短不一的边线)

3.     小结:物体的边线都有长短。

(板书:物体  边线的长短)

4.     (出示:一个平面图形)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

5.     小结:平面图形的边线也都有长短。

(板书:平面图形)

6.     指出:我们把物体上一条边线,从一端到另一端的长短叫长度。(板书:长度)

7.     说明:边线的两端我们给他们起一个名称就叫端点。(板书:端点)

1、学会语言与动作描述:“从一端到另一端是物体一条边线的长短”。

 2一放:在教室里找一找其他物体边线的长短,相互说一说。

 

 

3二放:动手指一指,说一说平面图形所有边线的长短。

 二收:指出不同平面图形边线的长短。明确各条边围成一个平面图形。

4、齐读:长度。

5、指出其他物体边线的端点。

 通过丰富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多样的参与活动中建立长度的含义。

在分层活动中体会长度的比较方法

1.  说明:刚才我们学习了长度的概念,来比一比黑板上两条边线的长度。

 小结:有时用眼睛“观察”就可以直接比较出物体一条边线的长度。

2.谈话:(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这里有两个长方形,你能一眼看出两条边线哪条长哪条短吗?

小结:如果两条线差距比较大时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比较,这种方法叫观察法;如果用眼睛比较不出时我们就可以动手把他们重叠在一起对比,谁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称?(板书:观察法  重叠法  一端对齐)

3.谈话:作业纸上有两条线,你能比较出他们的长度吗?

小结:作业纸用观察法与重叠法这类直接的方法无法比较的话,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进行比较。

 

1、  用眼睛观察比较。

 

 

 

2、  学生体验观察不出,产生动手比对的需求。

一放:尝试比较两条边线的长短

一收:学生比较的不同方法。

(资源:①端点不对齐;

        ②错开对齐比对;

        ③上下重叠;)

 

通过递进式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长度的比较方法;并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线——面——体”知识体系的学习探究过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4.交流中提升:

①用线比较:注意强调一端对齐。

②用小棒比较:强调做记号更精确。

 

 

 

 

 

 

 

 

 

③质疑:结果不一样,两条线是否一长一短。

小结: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就不能比较出边线的长短。说明要比较边线的长度必须要有同一种标准。

(板书:统一标准)

4.回顾:刚刚我们不能用观察与重叠的方法直接比较边线的长短时,我们又想了什么方法比较他们的长短的?

小结:同学们都想到了借助另外物体作标准来比较。(板书:借助工具)

3、  学生产生借助一种工具比较的需求。

一放:自创方法比较两条边线的长短。

一收:学生比较的不同方法。

(资源:

     用细线比较的方法;

     用小棒做标准比较(不做记号)

     用小棒做标准比较(用笔做记号)

二放:体验小棒比较做记号的方法。得出两条边线的长短比较的结果。

二收:1号线两种不同小棒的比较结果。

(资源:①长小棒大约三根

     ②短小帮大约六根多)

 

4、得出结论:不能直接比较时,可用绳、小棒、尺等物品作标准来比较。

 

在操作中建立长度单位的产生

1.     谈话: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尺的时候就是借助同一种工具来测量边线的长度的,当然这很不方便,所以慢慢地人们就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板书:工具  尺)

2.(出示:厘米尺)

提问:知道这是什么吗?

     上面有许多字与刻度。你知道从0到1这段长度是多少吗?

3.针对学生的回答画若干1厘米。

 

 

 

 

4.小结:刚才我们同学用1厘米表示了许多物体的长度,这就是长度的单位。

(板书:单位  厘米)

 

 

 

 

 

1、  认识:厘米尺;

         1厘米。

2、  一放:找找尺上还有哪里有1厘米?

  一收:找出更多的1厘米

3、  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

4、  二放:用手比划、找身边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二收:多角度1厘米的长度体验。

 

通过动脑找一找,动手画一画。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开放延伸

1、  全课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我们不仅了解长度的含义;还研究了比较长度的方法:有时可能用眼睛观察,观察不出就可以动手重叠比较,但如果无法直接进行比较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为了方便我们统一单位就可以马上比较出物体的长度了。

2、  请学生用1厘米来量一量黑板一条边的长度。

 

 

 

 

 

 

 

 

课后去了解更多的长度单位。

 

反思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法基础。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长度

             1.   物体

                  或         边线的长短  叫做长度

                 平面图形

2.    比较方法:观察法   

                           直接比较

             重叠法

             借助工具:尺

             单位:CM厘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