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反观教学过程,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一、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我是利用学生熟悉的3个素材,分别是岗位评价表、长方体盒子、书签一周的边线长度导入。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图形的轮廓,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多种方式,理解周长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身边的事物来指一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为中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熟悉、亲切的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求法。 “周长”这一概念学生首次接触,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书)入手,让学生指出书的边线,接着让学生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的方式量角器、树叶的周长,然后描一描平面图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十字形)的周长,让学生自己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帮助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建立完整的周长概念。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周长的概念。通过短短几分钟找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发展了数学思考。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量、算图形的周长时,分为两个层次:先求直线段图形的周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很快知道先量出每一个图形直线段的长度,再把各条线段加起来;第二层次是探究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趋于深刻。设计意图是把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是由于时间不够,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完成求曲线段图形的周长,因此如何在有限的35分钟里将教学设计中需要完成的内容做好,值得我思考。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 “看”到“摸”从“ 摸” 到 “ 描” ,又从“描”到“量”,从“量”到“算”。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良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