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 《认识长度》教学重建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长度

一、            感知长度的含义。

1、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有长短。这是一把尺,从一端到另一端就是这条边线的长短。(教师重复两遍)。学生跟着说说从一端到另一端是一条边线的长短。

学生说说其它物体的边线,边指边说。(集体模仿——个别演示——同桌互说。)

  边线的长短是平面上的,说的过程中强调是面上的边线。

  小结:物体的边线都有长短。   板书:物体  边线的长短

2、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平面图形,与同桌一起指一指,说说平面图形所有边线的长短。

注:           这个圆也有边线,它的边线是取一个点,从这一个点开始,绕图形一圈,回到起点就是这个圆边线的长短。

  小结:平面图形的边线也都有长短。    板书:平面图形。

3、指出:我们把物体上一条边线,从一端到另一端的长短叫长度。(板书:长度)

4、边线的两端我们给他们起一个名称叫端点。(板书:端点)

 注:端点只是一个小点,不能画的太大。

 

二、            在活动中体会长度的比较方法。

1、刚才我们学习了长度的概念,比一比黑板上两条边线的长度。

 小结:有时用眼睛“观察”就可以直接比较出物体一条边的长度。板书:观察法。

2、老师手上的两根绳,你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出它们谁长谁短吗。

 与同桌交流,拿着自己手上的线比比谁的长。

(交流:比较长短要绳子的一端对齐,两根绳子重叠了进行比较。)

小结:这种重叠在一起对比的方法叫重叠法。  (板书:重叠法)。

3、作业纸上的两条线,既不能用观察法,也不能用重叠法,那怎么办呢?

小结:有时用观察法与重叠法这类直接的方法无法比较的话,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进行比较。

4、用小棒比较,先让学生试着测量,教师演示指导。

我给每个小朋友的线段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用的小棒长短不一样)

小结: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就不能比较出边线的长短。说明要比较边线的长度必须要有统一标准。(板书:统一标准)

 

三、            长度单位的产生。

1、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尺的时候就是借助同一种工具来测量边线的长度的,当然很不方便,所以慢慢地人们就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板书:工具  尺)

2、观察尺,你发现了什么?(数字,刻度)

3、出示cm,厘米。01这段长度是多少?

让学生在思考本上画1厘米。

小结:刚才我们同学用1厘米表示了许多物体的长度,这就是长度的单位。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我们不尽了解长度的含义;还研究了比较长度的方法:有时可以用眼睛观察,观察不出就可以动手重叠比较,但如果无法直接进行比较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为了方便我们统一单位就可以马上比较出物体的长度。

 

《长度》反思

    这节课是《厘米和米》单元的准备课或者说是起始课,但之前学生对此类知识并不是一无所知,在前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体验。在生活层面上,学生对物体的“长度”有着丰富的认知,但缺乏的是“长度是物体一条边线的长短”的认识。在学习层面上,一年级已经建立了一些比较长短的一些概念,比如比较的时候两根绳的一端要对齐,并且拉直,这些知识都是认识长度的基础。

    这节课通过说一说物体平面上的边线,比较物体的长短,以及长度的产生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充分感知长度的含义以及一些测量长度的方法,这些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这是一节动手操作环节比较多的课,所以几次试教下来,总觉得我的课堂很乱,孩子不够定心,我不能很好的组织教学。

  总结自己这节课的不足:

1.    课堂节奏不够快,导致孩子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

2.    对知识点的讲解不到位,有误区。边线是物体平面上的,在这里我对学生描述边线指导不到位。

3.    教学中的一些语言不够简洁明了,不能很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收放自如。

 

这节课的亮点是:

1.    让学生充分感知了长度的产生,并且体会到了尺子的发明过程。

2.    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有多种,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很重要,体现了数学方法运用的多样性。

3.    “厘米”单位的提前认识,为接下来的《线段》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得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推进更为顺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