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诗类文比较阅读与创作的研究历程
发布时间:2019-01-0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陈伟伟  

    群诗类文比较阅读与创作研究我们已经开展一年多了,刚开始,我们听到类文比较阅读,一头雾水,初次见面,好比雾里看花,心中涌起无数个小问号:什么是类文?怎样组建类文序列?什么是类文比较阅读?类文比较阅读的育人价值是什么?类文比较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等等,一个个疑惑不断地鞭策着我们去寻找答案。课题组秋月老师指引我们要把理论学习放在第一位。

戚老师带领全体教研组成员,认真地研读现有的有关类文比较阅读的文献,大家渐渐明晰了相关的概念,也了解了类文比较阅读教育的育人价值。

什么是类文?按照一定的标准组合在一起一类文章。

那么类文的类有哪些呢?如同一主题,不同作者、文体、时代的一类文”“同一题材,不同主题文体、作者的一类文”“同一文体(流派)的一类文”“同一作者的一类文”“同一语文关键能力的一类文”……类文可以是一篇中的几个段落,也可以是几篇一类的文章,也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几本一类书。

怎样把一类文章组合起来?在教材内,可以进行单元重组,单元整合。可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由课内的一篇带课外的多篇或者一本。也可以由课内的一组带课外的一组……

什么是比较阅读?

运用“比较”这种思想与方法进行的阅读活动,我们称之为“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类文比较阅读的育人价值

1.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类文比较阅读的过程,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多篇课文,从文本内部的阅读拓展到文本外部,学生的学习从较被动转化为较主动,认知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深刻的过程。类文比较阅读则超越“这一篇”的局限,打破了“教课文”的现状,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由点到线、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方法体系,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

   2.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

   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比较阅读对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新颖性和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都极具优势,尤其值得大力提倡。

    比较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接触性阅读,它是一种透视现象的思考性阅读,在比较阅读活动中,无论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学生对阅读材料必须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认识过程,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因此,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侧面纵深发展,提升他们思考问题的广度,激发学生提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新颖见解,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而具创造性,开阔而具深刻性。

3.省时高效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和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篇课文也是如此。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篇讲读,仅仅就课文论课文、就句论句、就词论词,往往容易一叶障目,使学生难以准确地或者在更深层次上把握住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难以体会作者用词遣句的精妙,难以使知识、方法系统化、条理化。但是,如果我们把课文、段落、句子、词语等,与它们的同类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就可使学生高屋建瓴,深入准确地把握住本质特点、个性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从而由点到线地构建知识体系,提升阅读水平、思维能力、欣赏评价能力,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效果。

有了理论作为支撑,我们开始尝试实践探索。组内有三位老师在去年的一学年里认真执教了三堂类文比较阅读的研讨课。课后我们组及时地反思总结,在类文比较课方面,谁也不是权威,也没有很成熟的范例。上完之后的研讨就尤为重要,通过一学年的反思积淀,我们收获一些成果。

成果1.对话儿童,确定议题。我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生活环境等确定议题。比如三年级孩童对于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拟人化的事物感兴趣特点,类文阅读时,我们选择有趣的儿童诗,形成童诗比较阅读序列。

成果2.在“新基础教育”“教结构用结构”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类文阅读中强调整体感和结构感,注重以整体性和关联性为特征的“类知识”的习得,“类结构”的探索,“类能力”的培养。通过儿童诗的类文比较阅读教学。孩子们初步感知了儿童诗的一般结构特点。

成果3.探索了儿童诗类文比较阅读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序列化的设计。让儿童诗类文比较阅读课逐渐由零散、琐碎的,感性的教学变得完整、系统,理性。我们把教学方法定位为:分层推进、先读再悟、悟中促思、比中仿写。

反思之后,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我们组的何燕老师,在戚老师指导下的《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成为了天宁区重点立项课题。这无疑给我们的研究增加了助推剂,让我们对类文比较阅读课程有了更加明晰的研究路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还存在不少困惑。

困惑1.现有的课,几乎都更关注类文比较阅读中的“同”,较难发掘类文比较阅读“异”。对于学生的思维模式的训练往往局限于求同的思维,少了求异批判性思维介入。

困惑2.孩子从三年级升入四年级,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我们现如今如何选取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类文进行教学?

困惑3.不同题材、形式、内容类文如何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今天呈现各位的这节课也是我们刚进入四年级来,对类文比较阅读研究的一些新的想法、新的尝试。谢璐老师从课本中选取类文比较生发点,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原来比较课程中比同大于比异的桎梏中挣出来,大幅度在同种取异。谢老师以课本《开天辟地》为依托,精心选取了《大禹治水》、《小古文》作为类文比较的材料。在相同的主题中,带领孩子们扎扎实实在语言文字中,寻找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相同点。相同的故事结构、相同的精神品质,相同的表现手法。让孩子对中国古代神话有个类的意识。接着谢老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设计行之有效的学生活动来同种取异。尤其是对描写方法的不同探索,细致地入微地带领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在品读对比中发现描写手法的不同,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又通过小古文与现代文的对比,让学生感知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总体言,本节课目标明确,课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给予学生比较的方法,为孩子们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纠结迷惘的郁闷,更有有豁然开朗的喜悦,在研究的路上,我们会不断出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