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共读书目
1. 书目:儿歌、儿童诗(从各经典儿童诵读篇目,如《日有所诵》中选择性摘录;从港澳台等新编儿童诗集中进行选择。)
2. 选择原因:
(1)内容:内容简单易懂、篇幅短小。
(2)语言:语言阳光活泼,富有童趣;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基本押韵。特别是从其他地区引进的儿童诗在语言表达上与一般的儿歌有明显差异,培养孩子语感,扩充孩子的表达资源。
(3)意境:创造美的氛围,留有充分想象空间可以初步培养孩子审美能力。
(4)情感:贴合孩子内心世界,易于掌握诗歌情感。可以简单通过朗读来表达情感。
二. 共读目标
1.将课外儿歌、儿童诗作为对拼音课的补充,对课文教学的拓展,有机与课堂教学结合,丰富课堂呈现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2.通过反复诵读儿歌、儿童诗,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语感。
3.综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低年级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
三. 共读方案
1、共读时间:
总时长:一年
具体时间:每天的早读、每周一堂阅读课、夕会课、课余时间。
2、共读计划:
时间 | 组织形式 | 活动内容 | 课堂指导重点 | ||
一年级 | 10月-11月 | 晨诵共读、夕会共读 拼音课堂补充 | 积累《补》上的儿歌、课外儿歌 | 教师引读、简单讲解,熟读成诵 | 利用早读课、夕会课进行巩固。每周2首儿歌 |
12月- 1月 | 课文教学补充 阅读课 | 积累《补》上的儿歌、课外儿歌、诗歌 | 每周一课进行儿童诗歌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儿歌、诗歌。用多种方式表现儿歌、诗歌。 | ||
2月(期末) | 成果展示:小组推选、班级共选 | 1、诗歌朗诵比赛 2、“我绘诗歌”主题绘画展览 | |||
下学期
| 课文教学补充 阅读课 | 积累有点难度的课外儿歌 | 有感情朗诵诗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识字、写字以及词语教学。能用简单诗歌中好的句式说话。 | ||
二年级 | 上学期 | 阅读课 | 积累有点难度的诗歌;在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方面,重点培养其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 不仅仅是通过不同情绪的朗读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还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 |
下学期 | 阅读课 课余时间 | 在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其初步写话能力 | 理解诗歌意境,能在读诗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在意境中尝试将诗歌扩写成一个片段,或是对诗歌的续写。 |
四. 阅读评价
层级性的阅读评价:
(一)诵读:
1. 能够借助拼音将诗歌准确诵读,注意停顿。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 能够加上动作、符合诗歌情境地演读诗歌。
4. 能够进行一定的诗歌积累。
(二)表达:
1. 积累童诗中出现的一些常用词语,并进行拓展。
2.能运用童诗中一些反复的句式练习说话表达。
3.能对童诗中出现的意象进行补充性描绘,或能进行续编,同结构式创编。
(三)情感:
1. 感受童诗的韵律美、意境美、表达美,提升语言审美能力,喜爱读童诗。
2. 从情感上愿意用老师教授的方法来自读童诗,有所收获。
在整体评价中,可以用同学互评、师生共评、家长推荐等方式评选出班中的“童诗朗诵小达人”、“童诗创作小达人”等。
五. 成果展示
一上: 1、诗歌朗诵比赛
2、“我绘诗歌”主题绘画展览
一下:“我是小小记忆王”,比比谁背的儿歌多
二上:“我学诗人写儿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