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天宝华… 课题研究来源:网络 点击数:121 更新时间:2012-10-22 | |
首先,笔者想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育人是课程设计之本,即课程设计的根本依据在育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能、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④众所周知,课程因其能够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而具有社会价值;又因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而有育人价值。就我国目前的课程设计现状而言,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处理课程的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关系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突出表现是过份注重课程的社会价值,而忽视育人价值;当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往往以牺牲育人价值为代价去满足社会的需要。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笔者认为,我国当前课程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正确处理和摆正课程的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之间的关系。知识虽然也是制约课程设计的因素之一,但它是从属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因此,本文主要从社会与个体(学生)之间的关系.来探讨课程设计的依据。 (一)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是人推动社会的发展,还是社会完全制约着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这一向题的基本看法是,人与社会有昔质的统一性: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社会是人存在的形式;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讲社会离不开人,讲人也不能脱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历史的创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⑥一方面,人作为历史的创中人,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了人的活动方向与性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吻即人的思想感情、观点信念和心理意识都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于是有人就据此认为,人是完全从属于社会、制约于社会的,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不可否认,22 社会对人的发展具有制约性,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但另一方面,我们应 该看到也不能忘记这个事实:人作为历史的创作者,社会历史这部剧是由人编导的;社会也是由自觉的个体组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关系的总和,首先有了人,才会有社会和社会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是受动和能动的统一体,但能动是人的更为本质的一面,是人与动物的分野所在。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像动物一样,服从着社会的各种法则,但是除此以外,他还能积极地参与创造和改变社会生活形式的活动。”⑦可见,人并不是完全听命于社会关系摆布的被动生存物,而是能够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社会。当社会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时,“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⑧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环境。一部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就是一部人的发展史,一部人类追求自身完善和解放的斗争史。因此,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链条上,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要前进,必须首先着眼于人的发展。这也决定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宗旨和目的应以育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从课程的双重价值看,育人价值是直接的,社会价值却是间接的,课程的所有价值只有在育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课程的社会价值将会荡然无存。殊不知,自建国以来,我国课程设计的最大失误恰恰是越过了育人这一基本价值,过份注重课程通过育人而派生出的社会价值,过份强调课程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导致课程设计“目中无人”,不重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盲目地急功近利地跟在社会要求的后面跑,随着形势的变化,时而重其政治价值,强调为政治服务,培养“政治人”;时而又重其经济价值,强调为经济发展服务,培养“经济人”,而唯独不考虑课程的育人价值。在当今世界,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和生产效率惊人的提高,极大地加快了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进程,这既推动了国际间的合作, 也加剧了国际间的竞争。谁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优势地位,谁就得必须拥有大批世界上第一流的优秀人才。说到底,决定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在教育。这在客观上要求课程设计必须以育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如果说在建国以后,社会的中心任务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及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的话,那么,今天的课程设计如果不自觉地从注重社会价值逐步向注重育人价值转变,也将会后悔莫及。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应该从现实的社会条件出发作具体的价值选择。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建国后几十年来课程设计的实际状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当前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应侧重强调育人价值。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夭,如果我们仍然格守传统的课程价值观,是不明智的。 我们坚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往以发展生产为目的的社会进步,必然让位于以个体的个性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进步。一个人如果缺乏主体性和鲜明的个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就不可能去追求大胆革新、开拓进取和变革。因此,今后课程设计的中心思路应当紧紧围绕确认和高扬人的主体性而展开.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和丰富多彩的个性。 以育人为本的课程设计观主要包含两层涵义: 第一,人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点决定了课程设计理所当然地应以育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把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 第二,课程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地发展。现代优秀人才必须具备两种基本品质,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二是充分发展的优良个性。其中,人的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点和前提,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在一个社会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这个国家或民族富有生气的表征,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因为动人的旋律要用不同音调去谱写,和谐的社会则需要用丰富多彩的个性来建构。 因此,课程设计必须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和谐地发展为己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每一位学生建构健全的独立人格。 |
|
课题研究录入:jxzyw 责任编辑:jxjm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