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课型研究的学科整体建构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作者:jxccn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2    更新时间:2014-3-19

 

整体认识

唱歌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有着及其重要地位,尤其在音乐普及教育中,更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它是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等方面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音乐唱歌教学中,以发展学生审美为核心,走开放型音乐课的形式,将审美贯穿于整个唱歌教学中,使审美与知识技能有机的融合,形成纵横交错,促进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进一步的促进音乐学科教学,提高学生歌唱水平。

我们的音乐唱歌教学在动、玩、乐、创、体验感受的课堂形式上,结合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丰富多彩的开放的课堂形式,以“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为载体,从审美、体验、感受入手,改变歌唱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即学习了歌曲和音乐知识,又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情感上升为审美。

育人价值

一、在整体感知中渗透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首要原则,是把音乐作品永远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体验。我们在进行歌唱教学不能把音乐作品分解来进行传授,这样做会影响音乐学习,使我们无法体验到音乐的表现力,也感受不到音乐的整体美感。

二、在个体实践中体现创造性发展价值

学生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充分给与学生信任与尊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唱唱感兴趣的部分。然后在学生个体实践之后让学生唱一唱,大家评一评,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歌曲的学唱,学生的音乐个性得到发展,差异性获得尊重和互补。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歌曲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新的目标:运用各种音乐上的方法和手段把这首歌曲表现得更好,同时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练习。学生在有把握之后当众展示,师生当场评价,鼓励学生的勇气、自信和各种有个性的创造。

三、在歌唱活动中发展社会交往价值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没有学习成绩好坏之分,也没有聪明与落后之烦恼,教师应该营造和谐、共振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在合作中培养自信心。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唱歌教学是一种合作方式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合作演唱,可以不断地“发现”他人,经常地重新审视自己,学会与同龄人合作,就能与其他年龄的人合作,在校内能够与人合作,在社会上就会有合作共事的能力。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歌唱本身具有的合作特征,有意识地创造合作条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合作锻炼,提高合作能力。

四、在拓展的内容中实现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是通过声音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活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人的精神活动,它从来不是以单纯的乐音形式存在,而必然和社会文化,姊妹艺术,其它学科相关联。从原始社会开始,音乐就已经成为人们劳动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所以我们的歌唱教学就不能照本宣科,教几首歌曲,学几课乐理那么简单,好的歌唱教学应该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更多的相关文化相互联系,让学生多听多唱,才能更好地达到歌唱教育的目标。

目标递进

低年级总体要求:

1、能用正确的姿势(站立、坐)歌唱,会用正确的发音来演唱,具有良好的唱歌习惯。

2、会自然地吸气、呼气(不出声、不耸肩)和自然发声,并能一口气唱一个较长的音或旋律短句。

3、熟悉老师的指挥动作,并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4、能有感情地独唱和齐唱,能采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达歌曲感情。

5、用字母谱、衬词(la)模唱曲谱(每学期背唱12首)。

6、每学期背唱23首,其中中国民歌(儿歌)至少1首。

中年级总体要求:

1、能用正确的发音来演唱,逐步做到声音统一、有气息支持地歌唱。

2、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对教师的指挥动作及歌曲的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3、在歌唱中做到缓呼缓吸,乐句间做到换气自然。

4、能有感情地独唱和齐唱,能采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达歌曲感情。

5、能唱旋律卡农、轮唱、简单的48小节二声部歌曲,基本做到节奏、音高准确。

6、结合所学识谱知识,能模唱背唱歌乐谱(每学期背唱12首)

7、每学期背唱23首歌曲,其中中国民歌至少1首。一学年学习合唱曲目不少于3-4首。能哼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2个片段。

高年级总体要求:

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对教师的指挥动作及歌曲的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2、逐步学会控制气息和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唱歌。咬字准确,吐字清晰,声音连贯流畅。唱高音时保持自然松弛。

3、能有感情地独唱和齐唱,能采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达歌曲感情。

4、能用和谐、圆润的声音演唱简单的二声部歌曲,在合唱中与他人合作、协调,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

5、能结合所学识谱知识,背唱歌乐谱(每学期背唱12首)。

6、每学期背唱23首,其中中国民歌至少1首。一学年学习合唱曲目不少于4首。能哼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2个片段。

策略:

(一)    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让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

在唱歌教学中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与风格,运用音乐表现手段表达歌曲的情绪与风格,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去更直接、更简单的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和内容,为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表达歌曲的情绪与风格,做到“以情带声、以声抒情、声情并茂”歌唱打下伏笔。

2、呈现完整的作品,设计开放式的导入

教师可以呈现不同版本的或者是同一风格的歌曲作品欣赏,有了对比就会产生基础性资源和差异性资源。但完整的歌曲作品欣赏之后,学生的感受可能是点状的,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资源优化组合,并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引导学生建构整体感悟音乐的结构。开放式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为学习新歌做好情感铺垫。

(二)注重音乐实践,开放活动空间。

1、以活动为中心,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解决难点、主动歌唱。

课堂上我们重视体验与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各种实践音乐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习。我们根据以听觉为先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聆听歌曲,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情绪、把握歌曲风格。 歌曲的学唱过程一改原来全由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为了掌握歌曲中歌词、旋律的节奏,唱准音高等,我们用听一听、试一试(自学、同桌对唱、师生接龙、生生接龙等方式)、比一比、评一评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出现的差异性资源解决问题,推进教学。

2、多样的演唱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以往的学唱歌曲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喜欢带着学生一遍一遍的演唱,学生演唱形式单一,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现在我们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如在学唱歌曲前先让学生心里默唱歌谱、歌词;在学唱歌词时先小组唱,再互评;唱错的地方让个别学生示范唱;齐唱,对于学生的每一遍演唱教师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一遍遍的演唱中发生了质的飞跃,多样的演唱形式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实现了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的有意向地互动融合。

3、设计拓展创造,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再创造的表演。

表现歌曲就是让学生在唱会歌曲的基础上能以动听的声音,丰富的表现形式正确表现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来,是一种艺术上的再次创造。歌曲的处理部分也是唱歌教学中的重点,放开手大胆尝试着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设计师”,谈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怎样处理会更好听。教师这时成了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协助者,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创编、排练来进行歌曲的处理,学生们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走上个性展示的舞台去尽情的表现。

 

课题研究录入:jxccn    责任编辑:jxjmj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