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音乐育人功能 体现音乐育人价值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作者:jxccn    课题研究来源:网络    点击数:163    更新时间:2012-10-21
发挥音乐育人功能 体现音乐育人价值
发布人:大桥小学管理员
 
发挥音乐育人功能   体现音乐育人价值
——浅谈音乐学科育人价值
【摘要】
音乐与人和人生紧密联系着,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塑造人格。据此,可以认为: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可以达到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提升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的价值。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了人格发展,体现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字】
育人  音乐学科  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明确的提出,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但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音乐家的这种可能),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
音乐给人的想像插上高飞的翅膀,把人的思维注入形象的因子,使人的创造性充满了活力,发展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音乐与人和人生紧密联系着,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塑造人格。据此,可以认为: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可以达到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提升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的价值。
一、发挥音乐育人的功能
作为一名音乐基础教育者,要明确一个概念问题:就是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了人格发展。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现在,我们的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音乐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把它简单归纳为三点:
  1. 以乐辅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寻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亚里斯多德曾强调指出,音乐艺术和社会作用在于净化人的情感,使人心旷神怡。王国维曾指出,音乐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满足,情感得到净化,是医治国民精神上、情感上的“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寻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读书郎》、《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即使是一些流行歌曲,有的也很有育人功能。如歌曲《众人划浆开大船》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由残疾歌手郑智化演唱的《水手》,无论歌手还是歌曲本身都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憾,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勇往直前的品质。
 2、以乐促智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待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科学的认识和借助艺术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通过合唱歌曲,培养学生各守其位,各尽其责,分工协作精神。学生既要用自已的声音烘托别人,又要表现自我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使学生团结合做的精神得以增强。
  3. 以乐怡性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
它主要是在音乐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使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
二、音乐育人价值的体现
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发展自信,音乐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是这种价值的具体体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他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社会交往价值的体现在人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1.储备基础音乐知识  提供成功的舞台
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下列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注重艺术实践的本质,摈弃科学实践的做法,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原则,也是我们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强调音乐概念应和音响尽量统一,只有这样我们学到的才能称其为是音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单纯的记忆概念对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来讲是毫无意义的。在掌握音乐素语之后,才能感受音乐的真正内涵,体会音乐之声,理解音乐作品,对于学生来讲这就是成功,也会激发对音乐的热爱。
2. 音乐的创造能力的潜能
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被所有学科青睐,但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尤为突出。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音乐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尽量不结束真理。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我们相信,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3. 表现与社会交往的发展
人们需要尽可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自己。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有其一定的局限,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古人曾说,言之不足咏之歌之,咏歌不足舞之蹈之。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例如:音乐课设计小组合作创编舞蹈、小组展示、学生评价的活动,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过程,关注的并不是舞蹈编的演奏技法,而是利用活动的舞台所提供的各种表现的可能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和即兴的表现,在这自由的表现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培养了自信和勇气。因此,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为数不多的需要个人当众表现的学科,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
音乐教学要关注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音乐其实是一门综合艺术学科,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谈几点:第一,艺术学科之间的差异,比它们的相似之处重要得多。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艺术领域才如此丰富多彩,才能如此地发展和变化。第二,必须对每一种艺术所采用的鲜明的、独特的方式和结构更加敏感,才能变得更具有审美感受力。其中,每一种艺术都有达到共同目标的独特方式,如果掩饰这些独特性、强制地组合或淡化它们、追求同一性,只会削弱我们的审美感受力。因此,我们要注意,不要强调了相似性,就淹没了音乐学科的艺术特色;不要关注了表面的同一性,就忽略了各自的特点;不要忽视各门艺术的不同观察、反应与感悟,而一味地简单欣赏;不要用非艺术的手段,来组织教学,给人以一种教学“大一统”的印象。
“不要忘记音乐教师的使命,不要越权。”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音乐教师在看了中国的音乐课之后,对中国音乐教师提出的一个忠告,告诉我们不要忘了:你是音乐教师,你所授课的内容、价值、目标不要背离音乐的本体。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凡长期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水平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习惯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通过音乐形象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蓬勃向上、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有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则平、廖应文主编,《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湖南文艺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培训手册  音乐》
 
 
课题研究录入:jxccn    责任编辑:jxjmj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