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1.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2007年我校成为“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学校也从近代型向现代型学校转型,学校各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都逐步实现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和动力内化等方面的转型。随着我校新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制定,学校将“‘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研究”作为“十二·五”研究重点,作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在包含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术科在内的综合学科(以下简称“综合学科”)实践学校“生命关怀”的教学理念,适应并积极地推动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
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学科教学要发挥育人功能,必须从研究学科的育人价值开始进行教学实践的具体化的落实。但现实课堂中教师对学科的育人价值的认识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具体表现在:
(l)狭窄化。对学科教育的价值认识停留在“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的传授上,知识测验、技能评定、实验过关、素质达标等以应付考试为目标的倾向比较严重。这种教学方式削弱了学科的“育人”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科的育人价值局限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
(2)空泛化。对学科教育的价值认识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增加了一些口号性的目标。这些口号性的目标,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几乎可以作为任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但这些目标具体的教学中又没有具体得到落实,只能起到标签的作用。
(3)短期化。对短期的可测量的考核目标的追求和满足,片面追求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科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应试的成分较重,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把学生当作为考试的练习而存在的人,违背了教育的真谛。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是价值问题。学科教学的转型必须从价值转型开始,因为“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人们对教育的批判,往往是从价值批判和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与目的始,并且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再对现实的教育活动做出更具体的评析,提出新的原则、方案乃至方式方法。……今天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对教育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是一切教育活动不可忽视的起点”[1]。以往的教学价值观最根本的缺失是“生命价值的缺失”,缺少“对学生作为活的生命体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 新基础教育主张今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一价值。新教学价值观的重建,首先,在认识上必须从一般整体共通的层次上开始,即重新认识教学在育人中的价值,以及为培养怎样的人服务的问题。其次,应该从重新认识和建构学科育人价值开始,并以此为抓手进行具体化课堂教学的研究。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从“新基础教育”共通理念和学科文化层面向学科具体育人价值层面聚焦,部分形成各学科教学的价值理念和改革目标体系;从各学科课型研究的依据、课型分类、不同目标定位的教学课型的独特育人价值和各课型的内在逻辑等方面展开课型研究,形成各学科的课型结构系统;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生命成长。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育人价值确立的视角:小学综合学科文化和学科教学价值观的研究
(2)育人价值的分类呈现:小学综合学科教学价值理念、目标体系和育人价值的研究
(3)育人价值的转化途径:小学综合学科育人价值观与教学过程观的形成与转换
(4)育人价值实现的途径:小学综合学科课型研究
(5)育人价值的途径的拓展:小学综合学科育人资源的开发的研究
4.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新教学价值观的重建,首先,在认识上必须从一般整体共通的层次上开始,即重新认识教学在育人中的价值,以及为培养怎样的人服务的问题。其次,应该从重新认识和建构学科育人价值开始,并以此为抓手进行具体化课堂教学的研究。
“课型”是学科逻辑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育人价值实现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既要依据“新基础教育”形成的教学核心共通价值观,又要依据学科文化,整体设计并实施多种课型的教学才能最终实现的。
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是综合学科方面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也是深入实践我校“生命关怀”教育理念的积极探索。
(2)创新之处
把综合学科教学价值观聚焦在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上,在学生观更关注“具体个人”的概念;综合学科育人价值的拓展重点以挖掘音乐、体育、美术和科学学科文化为起点,以学生生命成长为目标,以“整体设计”、“课型”研究为基本载体,辅以学科实践活动、竞赛活动整体架构。
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构成的研究方式,极具复杂性和创生性。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二者在研究过程中交织在一起、同生共长,实现了相互滋养和双重更新。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6.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
通过调查、分析反思本校术科综合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确立课题,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上报市课题研究小组审核,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4年2月)
1、以课题中心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借鉴相关文献,重新认识学科内涵和文化,转型和初步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重点研究小学综合学科育人价值观与教学过程观的形成与转换的基本策略;
2、以各学科合作研究组为单位,采用自主招标的方式重点开展,小学综合学科文化和学科教学价值观、育人价值及目标体系,小学综合学科课型,小学综合学科育人资源的开发等主要研究内容的实践性研究,形成相关案例及论文。
(3)总结推广阶段(2014年3月——2014年9月)
及时总结学习推广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论文发表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认真做好研究过程性资料的整理,撰写结题报告,按时结题。
7.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2007年局前街小学成为“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语文、数学、英语和班队学生发展改革作为重点推进学科,从探索性研究、发展性研究再到成型性研究,实现了教学指导思想的确立、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操作方法的探索重建等方面的转化。近年来,我校先后承担了多项与本课题相关的省市级教育科学立项课题,多项研究成果在省市乃至全国获奖,形成的相关经验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丰实的基础。综合组近年来的“新基础教育”的积极探索,已初步把握了本学科教学改革的性质和基本结构,确立了的整体意识、结构意识和学生立场,为本课题的研究确立了较高的起点。
学校具有健全的教科研管理网络和研究制度,拥有大量的与之相关的理论书籍和交往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拥有优良的教科研氛围、精良的教科研队伍。课题组中有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3名,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若干名,有市兼职教研员2名,我们爱岗敬业和强烈的科研和专业成长意识,近五年来,先后在省市乃至国家级教育专业杂志上发表学科教学专业论文十多篇,在省市级乃至全国论文获奖达三十多篇。
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课题组一直延续原有的研究模式,分工明确确保课题研究层层推进,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呈现出多元的研究状态:一是由学校学科主任、教科研责任人、术科各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组成课题中心组,课题组成员每月组织一个学科课堂教学调研、研讨一次,每学期进行计划、总结交流,定期为课题组成员按需提供集中培训;二是各学科教师组成合作研究组,分工合作开展研究,在教研组层面自主进行实践或理论研究。中心组先行研究做好研究计划和理论研究,加强不同范围的参与群体间的交流;学科合作研究组明确分工与责任,研究空间和研究任务、目标、意义,以及各自学科合作研究组相对独立性,提升学科合作组的创造性。
8.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及分工
姓名
|
专业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
张勇卫
|
中高
|
局前街小学
|
教学理论
|
课题研究计划、总结及管理
|
耿群志
|
中高
|
局前街小学
|
教学理论
|
课题管理与活动策划
|
吴 艳
|
小高
|
局前街小学
|
教学理论
|
美术学科研究责任人,负责该学科研究计划、实施与总结
|
王 杰
|
小高
|
局前街小学
|
体育教学
|
体育学科研究责任人,负责该学科研究计划、实施与总结
|
徐 诚
|
小高
|
局前街小学
|
科学教学
|
科学学科研究责任人,负责该学科研究计划、实施与总结
|
钱 滢
|
中高
|
局前街小学
|
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学科研究责任人,负责该学科研究计划、实施与总结
|
张 洁
|
中高
|
局前街小学
|
体育教学
|
教学实践研究
|
欧园明
|
小一
|
局前街小学
|
体育教学
|
教学实践研究
|
常超男
|
小一
|
局前街小学
|
音乐教学
|
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
杨茵雯
|
小一
|
局前街小学
|
美术教学
|
美术教学实践研究
|
9.本课题研究进度安排和预期成果
|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阶段成果
|
小学综合学科文化和学科教学价值观的研究
|
论文
|
2012.8
|
小学综合学科教学价值理念、目标体系和育人价值的研究
|
方案
|
2012.8
|
小学综合学科育人价值观与教学过程观的形成与转换
|
论文
|
2013.8
|
小学综合学科课型研究
|
论文或案例稿
|
2014.3
|
小学综合学科育人资源的开发的研究
|
论文
|
2013.8
|
最终成果
|
小学综合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
|
研究报告
|
2014.8
|
小学综合学科育人价值课型研究案例集
|
案例集
|
2014.9
|
小学综合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成果论文集
|
论文集
|
201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