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与育人价值研究
什么是好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有人说好课就是高效,有人说好课就是课堂气氛好,也有人说好课就是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其实好课的标准很多,一堂好的课包括了很多方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育人教育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我们教育归根到底还是培育一个人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有关信息科技课堂教学里面的育人吧。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现在的孩子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信息,有互联网的,有媒体的,有课堂的,这当中鱼龙混杂,我们的孩子们能正确辨别吗?能正确利用吗?作为一名教师,在信息科技课堂中面对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如:违反课堂纪律打游戏、浏览黄色网站、玩暴力游戏等现象,促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在教书的同时更要注重育人。那么,育人价值在信息科技课堂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本文分别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的道德人格这几方面来谈谈信息科技课堂中的育人。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提升育人效果
很多人看来,信息科技课程一直是比较注重于技术的,以往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通常也只注重知识与技能方面,认为只要操作技能学会了,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课堂中往往呈现的是教师演示怎么做,学生跟着怎么练的场面,没有很多的师生情感方面的互动。但是现在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把握好后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将它们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精彩,更加立体丰富,让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都能够得到交流和释放,以达到育人的效果。
具体实施起来,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凯洛夫曾经说过:“学生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其实仔细想想,不无道理,我们每个学科都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找到道德育人的渗入点,精心设计道德育人目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例如,在讲到计算机的发展
历史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注意第一台计算机是在国外发明诞生的,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的软硬件公司都是国外的比较发达,以微软为代表,我们习惯使用的的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都在我们国内市场上占据了几乎垄断的地位,而我们国内开发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却没有得到普及。为了尽早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出一份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激发,民族自立自强意识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又如,在地图版教材中,演示文稿第一个活动的主题就是红色之旅,我们在设计这个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可以把有关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方面的内容很好地展现,学生在课堂中既学到了技能,又通过一个个活动了解了很多革命圣地,了解了很多革命历史知识,更加懂得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利用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用一两句话点拨,对学生进行适时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是我们教育培养出什么人的问题,也是教育的终结目标。
二、适时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进行育人教育
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些在教学活动前不能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就是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无小事,处处皆教育,并且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便是 相同的 老师,相同的教学内容,每堂课也可以是不同的经历,只要你适时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那么每一个资源都可能成为一种动态生成的鲜活的育人资源,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荡涤着每个从这里走过的心灵。
由于机房是一个公共的专用教室,每一台电脑都会有好几个不同班级的学生共用,基于这个特征,我发现在上资源管理器中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这一相关内容的时候,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学生抱怨自己的文件夹被别的同学删除了,这时候通常不同的学生会有这两种做法,一类学生会重新建立文件夹并且补上丢失的作业,但是心里觉得很委屈,另一类学生就会产生报复心里,觉得你把我的删除了,我也要删你的,于是他们会找到这台电脑上其他班级同学的文件夹进行报复性的删除,以达到自己心态的平衡。那么我们教师在面对上述情况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适时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学生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何况你并知道具体是哪个同学删除了你的文件夹,就随便地找个对象进行报复,这样恶意的报复性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对那个同学也是不公平的。还可以送一个词语给那些学生,就是“将心比心”,你愤怒于他人行为的同时,却做了跟他一样的丑行;你觉得委屈的同时却同样对一个很可能是无辜的人造成了伤害。
另一个现象:有些学生偷懒,经常自己不做作业,从他人文件夹中复制来充当自己的作业。面对这一现象,一方面我们要经常查看学生的作业,碰到交了一样作业的学生时要及时询问,让抄作业的人以后不敢继续复制他人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联系社会生活,让学生明白这种复制的行为等同于是“偷窃”,是不合法的,我们在生活中既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做一个守法的公民,要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这样利用课堂中随机生成的资源来进行联系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更容易接受的。
三、用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谓言传身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在育人。教师的许多观点、品德、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每一个细小的言行,因为那随时会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如果言行不一,教育很难在学生心中扎根。信息科技的课程大多是在计算机房完成的,一般都会有自己的机房规则,保持整洁和不随地扔纸屑,肯定是其中一条了。
我平时上课的时候看见纸屑,肯定会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无论何时,这个举动都是无声的,我不会去大声宣扬你们不要乱扔垃圾,渐渐地,我发现捡垃圾的学生越来越多,扔垃圾的学生越来越少,这是一件很值得欣喜的事情,因为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我们要把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能熏陶学生的良好环境。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我们要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育人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也不仅仅是主题班会课的事情,它是一项大工程,贯穿于我们每个学科的课堂之中,是我们每个学科教师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