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2科学组李波论文《常葆孩儿心,善作点灯人》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作者:jxxc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5    更新时间:2012-10-29

常葆孩儿心,善作点灯人

———我和三年级新生的科学故事

引言:长假结束,我迎来了一批三年级“新生”。称他们为“新生”,是因为他们从未接触过“科学”这门学科。从那时起,他们认识了我,我也开始慢慢熟记每个孩子的特征。除每周两次课表安排的时间外,他们经常会出现在我的周围。以下是发生在我和三年级孩子身上的故事。

故事一:《琴房里的“不速之客”》

春天天气暖洋洋,琴房里来了几位“不速之客”。它们个子不大,长约0.5CM左右,长着一对修长的、半透明的翅膀,样子有点儿像小苍蝇,却不会飞。起初很不起眼,数量也很少,不经意间会让人以为是蚊蝇之类的小飞虫。

可不过三、五天功夫,情况就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只见它们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起先的两、三只慢慢变成了三五成群,再过几天,竟猛增至上百只;再后来,它们的数量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如今,琴房里、过道上、办公室里,几乎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那浩浩荡荡的阵势,真让人看了有点头皮发麻。

一群三年级弹琴的孩子经过,看到这种情形,又是好奇,又是害怕,甚至有的都不敢迈步行走了。一见到我,就像见到救星似的连连发问:

    “老师,这是什么啊?”

    “老师,它们为什么繁殖得这么快?”

    “它们会不会把我们吃掉啊?”

     ……

    一连串问题,问得我都不知道回答了哪个好。正想开口,脑中却倏地闪过一个念头。

    “孩子们,这是一种小昆虫,但老师也不清楚它们的来历。既然它们已经不请自来,登门拜访了大家,咱们是不是也该查查它们的底细呀?”

    “是啊是啊,我想回家上网查查,它们到底叫什么名字。”

    “我想马上到图书馆去查资料!”

    “别着急孩子们,查资料前,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哦,我得先把它们的样子画下来,再叫老爸帮我在百度上搜索,看看有没有跟这一样的昆虫!”

    “真是好办法!”

    “我想用手机拍下来,再把照片发到网上,问问大家!”

    “好哇,你也是个聪明的孩子!看来网络还真有用哎!”……

     听着他们在议论纷纷,我暗自高兴,心想:哈哈,我的孩子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扇智慧之门,而开启这扇门的钥匙,正是你们的好奇心喔!

 

故事二:《花盆里的“化妆高手”》

几天前,我在三(1)班教室上课。新课内容已经结束,我就让他们看我带去的《小牛顿科学馆》。来回巡视的时候,我见教室后排桌子上摆放着许多漂亮的盆栽,不由得停下脚步,细细欣赏起来。这时,一盆吊兰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盆长得十分茂盛的吊兰,但奇怪的是,几乎每片叶子上都长有小孔。难道这是天生的?我忽然意识到,这一定是被虫子咬的。再往盆四周一看,果然有许多黑黑的小粪便散落在桌面上。嘿嘿,小样儿,我就知道是你!凭经验,我猜一定是青虫搞的鬼。于是我便在叶间仔细搜索起来。

搜索的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我竟连一条虫子也找不到!不会呀,应该有虫子的,难道转移阵地了?抑或是我估计错了?我不死心,仍然在叶间细细观察,甚至用手里的铅笔把叶子一张张拨过来,又翻过来去地找……突然我发现,在拨动一张叶片的时候,原本搭在花盆边缘的一根看上去像枯枝的东西一下子离开了原来的位置,迅速由我手边倒向了另一边。天啊,原来这才是真凶!我的目光一下子锁定在一条深褐色,样子酷似一截枯树枝的小虫身上。以前光在书里看有关昆虫“拟态”的本领,想不到今天终于亲眼见识到他们伪装本领的高强!我立刻把这盆吊兰像宝贝似地移到了讲台边的实物投影仪上。

小朋友,这吊兰盆里住着一位高明的‘化妆师’,你能用你的‘火眼金睛’把它找出来吗?”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前段时间,他们刚对校园里的小生命进行过系列研究,现在听说花盆里有生物,立刻颇有经验地观察起来,并猜测可能藏着什么。有人猜是蜗牛,也有的猜是蜘蛛,还有的猜是小蚂蚁或是蚯蚓。这时,我又一次用铅笔轻轻拨动那根“枯树枝”,刚才还静止不动的“树枝”迅速弯成一张弓的模样,并以弹射的姿态将一端搭向远离我铅笔的一方,一眨眼的功夫便钻进了茂密的叶间,迅速逃离了我们的视线。孩子中爆发出一阵强烈的赞叹与欢呼。哇!好好玩的小虫子!这是什么虫啊?我们都没见过哎!这真是我们班里养的小虫吗?讨论的焦点,最后都集中到了这条虫子的名字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尺蠖”两个字,请小朋友回家以后去寻找有关这种昆虫的资料,并将网上的图片与现实中的对照,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这一研究持续了好一阵子,孩子们收集到的信息十分丰富,有图片,也有文字,最后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果真是一条尺蠖!所有的孩子都把这件事当作头条新闻讲给周围的人听。还有许多孩子把连日来的观察写进了日记里。连别的班的老师和同学也慕名前来,想一睹这位“化装高手”的风采。小小一条虫,引领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探索。

 

故事三:《池塘边的“潜水冠军”》

学校的假山和池塘边长着许多植物。有吊兰、绿萝、长春藤,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花草草,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生态小群落。也有一些植物,被插在装有水的透明容器中栽培,长得也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一天中午,我和一群三年级的孩子在池塘边晒着太阳闲聊。我突然对他们说:大家都喜欢无土栽培植物,我也要种一盆水养植物。我把一盆吊兰整个浸入池底里,水不深,刚好离叶子一尺的样子。孩子们议论纷纷,对这盆吊兰的命运十分担忧。有学生还指责我“够残忍”,最多不会超过一星期,这盆花就会因缺氧而死,最后还会腐烂发臭,在水里泡得像烂菜叶一样。但少数人也持有异议,相信我不会残害这盆花,并坚持认为吊兰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在水里不一定会死,还举出了一些生活中看到的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此后,我坚持带领这帮学生关注这株特殊的吊兰。结果令人惊讶:这盆吊兰在水底呆了一个多月,仍是安然无恙,反但还长得枝繁叶茂。孩子们对此大惑不解,向我追问其中的奥秘。我提醒他们:我们不是刚学过《校园里的植物》一课吗?凡事要多观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搬到日常生活中,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孩子们若有所悟。从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各方面对这株植物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分析,寻找有利这株吊兰生存的因素。由于他们对现实中吊兰的命运十分关注,因此当我在课堂上提及“有利于植物生存的条件有哪些”这一问题时,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全面的分析。在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收获了许多。

 

故事背后的思考:

三年级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在这个年段里,他们慢慢脱离家长的庇护,说话、做事、思考问题更趋于成熟。这也是他们系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理性思维的好时机。我始终相信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同时深知全方位的浸润,能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力。在我看来,一批新生就像是一把纯净、肥沃的土壤;科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科学思想像种子一样植入他们的心田。俗语云: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一上来就抓住孩子们的心,那我就成功了一半。如何才能抓住孩子们的心呢?我觉得首先第一步得学会读懂他们的心。西方有所谓“读心术”,在这些故事里,我究竟读懂了孩子们的什么心呢?经过思考,我觉得至少俘获了以下三颗“心”:

第一颗叫“好奇心”。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英国学者塞缪尔·约翰逊也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如果拥有足够的好奇心,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为了让学生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我惯用的方法是让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生活中学科学,在科学里找生活。经常跟孩子玩“猜猜看”游戏,将科学元素融入学生生活,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擦亮他们求知的火花,点燃每个孩子心中的明灯。

激发好奇心,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比孩子更好奇。如果不是想弄清什么虫吃了吊兰叶子,我相信“尺蠖”对我和孩子而言也许永远都只是个传说;如果不是想试试吊兰会不会被水淹死,也体会不到植物的生命力究竟有多顽强。只要想知道,就一定有办法。只需常常葆有“好奇心”,就足以吸引学生和我共同成长。

第二颗叫“自尊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需要由低到高被分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等五个层次。在少年儿童成长初期,对尊重的需要显得尤为突出。满足他们受尊重、被信任的需要,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有过这样的名言:要无限地尊重一个人,更要无限地锻炼一个人。信任能使一个人的自尊心得到满足,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因此,我力求做到三件事:给予孩子科学探究的机会;深信孩子研究科学的天赋;多为孩子提供各种帮助。不论课堂内外,也不论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我时刻告诫自己,老师只是老师,永远无法取代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而对于培养能力,我始终相信只有尊重他们的意愿,放手让孩子参与实践,才是他们学习的最佳方法。

第三颗叫“进取心”。一个人的进取心,是实现目标不可缺少的要素,只要心存进取,即使是最微弱的进取心,也会像一颗天堂里的种子,只要经过培育和扶植,就会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而培育和扶植最好的手段就是激励与赞赏。对于学生而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忘记表扬、表扬、再表扬。经常为学生树立敢于思考、勤于研究、善于倾听的好榜样,用榜样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在与学生相处时,我总能发现他们的长处,对他们充满智慧的话语和充满激情的行为由衷地赞赏。在生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班与班之间,他们中有长于发表言论的,有善于倾听、总结的,还有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非常强的。只要留意,我每次总能找出能为我所用的“榜样”。时间一长,孩子们就懂得,科学课原来是那么有趣,但绝不是瞎玩的课,只有大家共同来研究,用言语和思想不断碰撞,才会点燃智慧的火花!

 “常葆孩儿心,善作点灯人”从今往后,我愿将以此作为我的座右铭,伴随孩子共同成长!

 

    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一点感悟与心得。谢谢!

课题研究录入:jxxc    责任编辑:jxjmj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