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 周旭红老师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作者:jxyyw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6    更新时间:2012-10-22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本身具有厚重的人文精神,所以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承担着认识现实、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活动。因此,美术教育就不可替代地成为青少年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特殊且无法替代的作用。

    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渗透在美术实践之中,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全过程,这学期我们美术组进一步明确了美术学科在育人方面的几大维度,并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

    第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空间的艺术,是通过色彩、形象以及各类造型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相比,它能非常直接和形象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品味,陶冶情操。在美术课堂中,依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情趣和崇高境界, 是非常有效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同时能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观善良的高尚情操。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早期活动中,美术就已经成为人类传递情感和思想、分享信息和经验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美术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唤起人们更为微妙的感受和体验,这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及的。一定时期的美术作品既是艺术家们自身情感的释放,更是艺术家所处时代、国家、民族折射的文化之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构成了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因此,通过美术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对不同文化影响下的美术进行比较、鉴赏、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可以传承世界优秀的文化。在参与文化的交流中,要让学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积极推进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要消除狭隘偏见和固步自封的思想,增强相互交融、互补共荣的意识,在推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做出贡献。

    第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术是诉诸于视觉的艺术,所以美术具有优化人的直觉、想象、联想、灵感和悟性等形象思维素质和能力的独特功能,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达到以右脑的活动来带动左脑,从而使整个大脑得到开发,也就是用发展形象思维来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加上色彩、速写、记忆画、想象画等内容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美术的基本特征是“富有创新的方式、方法”,美术教育能活跃人们的思维,启迪创造灵感,其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式、发散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引导青少年沿着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产生新的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其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维操作,从而达到激发创造力的目的。美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了很多基本方法,除了教师的引导、示范,还需要学生大量实践练习,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和技能,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第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美术教育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美术是一门主观意识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受到了自己个性的影响。美术课程注意到了学生之间个性的差异,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补其不足,争取更全面的进步。此外,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和理性、脑力和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更有独特的作用。

根据以上思考,自己是如何探索实践的?形成了哪些转化策略?

根据以上思考:本学期我重点关注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其实质就是使学生不仅具有改造与革新的愿望,而且要使他们具有敢于尝试、敢于探索与实践的决心和勇气,使他们在“敢想敢干”中形成良好的综合创造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从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创造育人因素,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造意识,增强创造、实践能力,在创造的成功体验中形成自主创造的精神。这里所谈的创造教学设计,不仅是对教学流程与方法的设计,还包括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发现与处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表现,怎样呵护学生创新种子的萌芽。依据这一思路。那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空间会更大,策略会更多,效果会更好。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转化策略:

1、游戏与活动-----学生创造思维萌芽的催化剂

在儿童所喜爱的活动中,应首推游戏活动,其创造与想象主要体现在由情感趋使的富有乐趣的活动中。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将创造思维与能力培养纳入游戏活动中,用游戏的光芒照亮儿童的学习,将有效地催生儿童创造思维的萌芽。

2、观察与体验------搭起由生活通往创造表现的桥梁

过去我总感到美术教学中绘画创作课难上,难在学生虽有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与情绪感受,但不能转化为美术创造的源泉,原因在于未能为学生搭起一座有生活通往创造表现的桥梁。因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他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有意观察、记忆与情趣想象。如:案例《下雨了》我首先让学生听一首《小雨沙沙》通过回忆,了解雨中情景,并请学生上台表演,加深了体验,很顺利的创作了雨天的画面。

3、情感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因素。

实践证明: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虚拟某种情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从自身愿望出发,思维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案例《我的家》的教学设计,我一开始就提出:老师很想马上看到同学们的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生说:我们画出来,“对!好办法”我及时肯定。如果你感到现在自己的家不满意,可以重新设计,将她画的更美。满怀激情的学生为了向老师展示自己的家,认真回忆,并为了更美进行装饰美化。由于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真诚表现自我的要求起到了催生作用。他们努力通过画面表现眼中的世界与心中的世界。

4、评价与鼓励、民主与宽容-------促进学生自主创造的勇气和动力

创新精神的形成,有赖于学生创造自主性的发挥。而教师对学生创造意识与行为的关注、呵护,能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创造环境,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自主创造的勇气和动力。在“画太阳”一课教学中,发现一学生画了个黑太阳。我问他为什么把太阳画成黑色?这位同学说“人类不停的砍伐树木,农民还在稻田里烧秸秆,浓烟使飞机都停飞了,太阳还不变黑吗”?我及时的表扬了他。是的,太阳美不美在这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以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从小就有环保意识,这本身就体现着一种值得赞赏的创新勇气。

5、实践与运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转化为成果的能力

未来事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创造的意识、主动创造的态度和善于创造的智慧,同时更需要将创新精神转化为成果的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根据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的主题节,有针对性的加以辅导,为体育节画创作画,为艺术节画海报,为科技节画徽标,组织参加省市各类绘画比赛,等等这些活动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了平台,使学生的“敢想敢干”结出了硕果。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所以体现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思路也更加开放。只要我们头脑中有这么一根弦,充分发挥我们的学科优势,我们就会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职业意识,就会敏锐地感受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机会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时间和空间就会得到拓展。

课题研究录入:jxyyw    责任编辑:jxjmj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