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 单琰 五年级民歌歌唱教学的育人价值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作者:jxccn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3    更新时间:2012-10-22

表一:学科思考

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对某一课型研究或专题研究的年段目标建构

高年段歌唱目标构建:

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对教师的指挥动作及歌曲的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2、逐步学会控制气息和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唱歌。咬字准确,吐字清晰,声音连贯流畅。唱高音时保持自然松弛。

3、能有感情地独唱和齐唱,能采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达歌曲感情。

4、能用和谐、圆润的声音演唱简单的二声部歌曲,在合唱中与他人合作、协调,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

5、能结合所学识谱知识,背唱歌乐谱(每学期背唱12首)。

6、每学期背唱23首,其中中国民歌至少1首。一学年学习合唱曲目不少于4首。能哼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2个片段。

表二:探索历程

典型案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制定依据、设计思想、教学过程)

《杨柳青》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情系江淮》中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跟着琴声唱出歌谱,能用明亮、有韵律感的声音模仿扬州方言来演唱《杨柳青》第一段歌词,能用合适的力度变化来表现歌曲热烈奔放的情绪。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用合适的音乐手段和方法丰富歌曲《杨柳青》的音乐表现。

3.学生通过听、唱等活动,知道方言和衬词是体现民歌韵味、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初步感受江苏民歌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制定依据

1、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编写侧重点是——我和我的祖国。本单元的主题是《情系江淮》,江淮狭义上,仅指江苏、安徽中部地区,即江苏南京(有争议,溧水南部及高淳除外)、扬州、镇江、淮安、连云港、盐城、泰州、南通;安徽的合肥、芜湖(城区)、马鞍山(城区)、铜陵(城区)、池州(城区)、宣城(城区)、安庆(城区)、滁州、巢湖、六安。江淮(苏北和安徽)音乐文化具有汉族南北音乐文化过渡与交融的特点,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融江南与江北和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色,有独特的代表性,且流行在江苏的大部分地区,与江南(苏南)音乐互生互补,相得益彰。

本单元选择的曲目以江淮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为主线,有苏北民歌《打麦号子》、《杨柳青》,戏曲唱段《对花》,也有根据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器乐曲《花鼓》,反映江淮新貌的创作歌曲《我为祖国守大桥》等。江淮音乐文化的学习,以热爱家乡的真“情”“系”之。通过听、唱、动等多种途径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本单元的学习也为学生对后续的江苏民歌的风格把握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积累,如六年级上册的《丝竹流韵》单元就将着重对苏南的民间音乐进行探索、学习。

本单元的学习共分为四个课时,分别是初步感受、表现苏北民歌的地方特色;进一步感受并表现苏北民歌的特色;安徽地区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戏曲)的欣赏与表现;在江淮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的音乐作品的赏析。

本课是第一课时,我将其定位为:初步感受并尝试表现苏北民歌明快热烈的地方特色,教学内容是学唱扬州民歌《杨柳青》。重点是指导学生能用扬州方言演唱《杨柳青》以及衬词部分的咬字吐字的清晰和韵律感,以凸显歌曲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声音的指导方面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用明亮的音色、利索的发声和合适的力度变化来体现歌曲热烈、奔放的情绪色彩。在活动方面引导、鼓励学生用多种音乐手段与方法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2、   学生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并没有对江苏(苏南苏北)民歌有过系统性的学习,所具有的知识经验积累都是零散、细碎的,如四年级下册有一个单元叫《甜甜的江南》,教材内容都是带有江南民歌风格的创作曲目,并不是真正的民歌。因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熏陶,还有一部分是来自课外的感知,对于江苏民歌的认知大多都集中在偏苏南一带的民间音乐文化上。本课学唱歌曲《杨柳青》明快奔放,能让学生感受到江苏民歌不一样的风格,对后续的江苏民歌的学习积累了经验。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识谱,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谱能力,歌曲《杨柳青》的歌谱并不是很难,所以学生在唱谱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

歌曲《杨柳青》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难点,学生以前在唱歌词的过程中也碰到过,但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通过自主学习就能解决,有的则需要帮助。我在以往教学中也没有和学生一起总结过解决的方法,所以我先“教结构”,在学生唱词前指明方向,然后学生再自主学习,有意识的让学生总结方法,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资源来解决“一字多音”的难点,提升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水平。

五(5)班学生思维活跃,尤其是男生,学习状态也较投入,碰到开放式的问题和活动会出现很多资源,但也有部分学生思维会有点“节外生枝”,出现一些和所关注的内容没关系的想法,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点明所关注的方向,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回来。尤其是在用哪些音乐方法、手段来丰富歌曲的音乐表现上,学生可能会出现无法实现的、无关的、不能丰富表现的方法与手段,或者提出的不是音乐上的方法与手段,教师在学生提出来后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可以实现吗?试试可以让歌曲更好听、欢快吗?或者直接告诉学生偏离了关注内容了。

四、设计思想

在对这节课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先对本单元的所有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解读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结合小学音乐1——6年级的教材,把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有关于江苏民歌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归类,按一定的年段序列梳理清楚,即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对江苏民歌有了哪些感受、积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后续的江苏民歌的学习有何帮助等等。以此为依据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为感受、表现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

我把本单元的学习分为四个层层推进的课时:分别是初步感受、表现江苏民歌的地方特色;进一步感受并表现江苏民歌的特色;安徽地区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戏曲)的欣赏与表现;在江淮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的音乐作品的赏析。第一层是初步感受、表现民歌的地方特色和韵味,并不急于上升到苏北民歌的风格;第二层等学生有了第一层积累以后再进一步感受、表现,这里可以将苏北民歌的典型风格特点提升总结;第三、第四层是对安徽的民间音乐的初步了解以及吸收江淮民间音乐素材而创作的作品的赏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并没有对江苏(苏南苏北)民歌有过系统性的学习,所具有的知识经验积累都是零散、细碎的,比如距离学生已有经验最近的是四年级下册有一个单元叫《甜甜的江南》,教材内容都是带有江南民歌风格的创作曲目,并不是真正的民歌。因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熏陶,对江苏民歌还有一部分是来自课外的感知。本课学唱歌曲《杨柳青》明快奔放,能让学生感受到江苏民歌不一样的风格,对后续的江苏民歌的学习积累了经验。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识谱,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谱能力,歌曲《杨柳青》的歌谱并不是很难,这个班还有一部份学生学乐器,对五线谱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在唱谱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歌曲《杨柳青》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难点,学生以前在唱歌词的过程中也碰到过,但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通过自主学习就能解决,有的则需要帮助,这里会出现差异性资源,如何利用好是个关键。

教学过程分为五大环节:常规积累、学唱歌曲、唱好歌曲、拓展创造、总结延伸。

第一个环节是《茉莉花》和《杨柳叶子青》的对比欣赏,选择《茉莉花》作为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是因为在没有前期积累的情况下,《茉莉花》是很经典的江苏民歌,广为人知,大部分学生会很熟悉。我选择的版本是张也演唱的,抒情委婉,用这个版本的《茉莉花》和明快奔放的《杨柳青叶子青》对比,学生应该会呈现比较多的资源,对本课歌曲的表现会有帮助。

第二、第三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会出现的环节。我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和开放式的学习。第二个环节主要达成的目标是学生能跟着琴声把歌谱唱出来和解决唱词过程中出现的“一字多音”的难点,唱歌谱我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解决“一字多音”的难点时,我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所以引导学生在唱歌词时要眼看歌词手指着音,这样学生才会发现问题。然后从分调动学生的差异性资源来解决难点,推进教学进程。第三个环节事本课的重点,主要达成的目标是学生能用明亮、有韵律感的声音模仿扬州方言来演唱《杨柳青》第一段歌词,能用合适的力度变化来表现歌曲热烈奔放的情绪。通过“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找出扬州方言的发音特点,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与方法的建构,然后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方言,再全班唱一唱,这又使那些在这方面有欠缺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能力。当学生学会用方言演唱后,教师又以开放式的问题推进了教学,“怎样唱出歌曲明快奔放的情绪?”此时课堂上产生了丰富的学生资源:(加快速度、明亮的音色、合适的力度等,)教师及时利用这些资源再次推进了教学。这个学习过程,为学生今后的民歌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在教学最后我还设计拓展创造,教师鼓励学生和自己的同学合作完成《杨柳青》的表演,可以是演唱也可以是为演唱来伴奏。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尝试与他人进行合作,并让其他同学评价合作的效果,让学生明白音乐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相互配合的群体性活动,一个全新音乐作品的诞生就是多人合作无间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开放式导入,整体感受、对比

课前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师鼓励会唱的学生跟着唱。

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个地方的哪首民歌吗?

提问: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江苏民歌《杨柳叶子青》,比一比,说说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小结:《茉莉花》委婉而《杨柳叶子青》奔放,都是江苏民歌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学生进教室,聆听音乐,等待上课。

学生回答

 

 

学生聆听《杨柳叶子青》,说感受。

 

 

 

用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音乐的状态。

由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开放式的导入引出对新内容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提升点在学生的初步感受上,待到后面几课时有了更多的积累,再来总结苏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学唱歌曲

第一层次:整体感受

提问: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江苏民歌《杨柳叶子青》又叫《杨柳青》。这首民歌有很多版本,和刚才欣赏的版本相比我们小学生学唱的版本有些变化,听一听,什么没有变化?为什么?

小结:民歌会出现多个版本,但旋律、方言、衬词基本不变,因为这是体现民歌韵味和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

 

学生欣赏歌曲,感受比较后回答。

 

 

 

 

 

 

 

 

让学生整体感受民歌韵味和地方特色并再次熟悉旋律,为唱歌谱做准备。

 

 

 

 

 

第二层次:学唱歌谱

第一遍:默唱

提出要求:用你自己的方式慢速默唱歌谱,自己认一认音符。

第二遍:听着琴声唱歌谱

提出要求:跟着琴声唱出来。

 

 

学生默唱。

 

 

学生听着琴声唱谱。

 

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先认一认音符再唱,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

第三层次:学唱歌词

第一遍:用普通话跟琴试着唱唱

提出要求:填入歌词要注意字和音不能对错,听听自己有对不上的地方吗?

第二遍: 找出字和音对不上的部分并解决

提问:字和音都对上了吗?哪里对不上?为什么对不上?一起唱唱看,谁能唱对?用的什么方法?

第三遍:完整唱歌词

 

 

认一认,学生学习唱歌词的方法,自己轻声跟琴唱。

 

 

学生找出对不上的地方。

学生先跟琴自己找方法然后个别唱并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完整唱歌词

 

教师为学生指明填入歌词的方向,相当于“教结构”,学生今后学唱歌曲填词演唱可以“用结构”。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帮助者、合作者,尽量让学生实践、体验,并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资源解决出现的难点。

唱好歌曲

表现情绪

第一层次:学唱方言

用扬州方言读歌词

提问:《杨柳青》是一首民歌,怎样唱出民歌的韵味呢?

教师范唱,请学生你找一找扬州话的发音特点和变音的字

用扬州方言唱歌词

第二层次:加快速度,用明亮的声音唱出节拍韵律感

提问:怎样唱出歌曲明快奔放的情绪呢?

第三层次:用合适的力度变化来表现歌曲热烈奔放的情绪

提问:哪个地方是歌曲的高潮?应该怎样表现?唱一唱。

 

 

学生回答

学生听教师用方言唱,谈谈自己的发现。

学生同桌之间互读歌词。

 

学生用方言演唱

 

学生可能会回答:加快速度,声音明亮,唱出节拍韵律感等。

 

 

学生回答并演唱

 

学生先感受再来找方言发音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开放式的问题可以产生丰富的学生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唱好歌曲,表现情绪

拓展创造

第一层次:丰富歌曲的音乐表现

讨论使歌曲更欢快的方法和手段

欣赏无伴奏女声合唱《杨柳叶子青》

提问:听一听另一个版本的《杨柳叶子青》,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是什么让你产生不同的感受?

小结:大家感受的到就是音乐上的方法和手段。

提问:大家想一想,我们能借助哪些音乐上的方法和手段可以使歌曲锦上添花,更欢快、更好听呢?

第二层次:尝试创造性的表现

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学生可能会回答:演唱者的声音、听到有轮唱的形式、加入了节奏声,速度变慢了等等。

 

 

 

师生讨论能用到的音乐方法与手段。

 

 

学生尝试表现。

 

教师鼓励学生的实践与创造,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总结延伸

小结:今天我们学唱了一首地方特色浓郁的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明快而又奔放。下节课我们将来到江苏靖江,进一步对江苏民歌进行体验和探索,只有多听、多唱、多积累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可爱而美丽的家乡。

 

学生走出教室。

教师总结提升民歌的风格、特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课题研究录入:jxccn    责任编辑:jxjmj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