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 杨茵雯老师对美术作品欣赏育人价值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作者:jxyyw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2    更新时间:2012-10-22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本身具有厚重的人文精神,所以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承担着认识现实、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活动。因此,美术教育就不可替代地成为青少年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特殊且无法替代的作用。

    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渗透在美术实践之中,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全过程,这学期我们美术组进一步明确了美术学科在育人方面的几大维度,并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

    第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空间的艺术,是通过色彩、形象以及各类造型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相比,它能非常直接和形象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品味,陶冶情操。在美术课堂中,依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情趣和崇高境界, 是非常有效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同时能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观善良的高尚情操。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早期活动中,美术就已经成为人类传递情感和思想、分享信息和经验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美术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唤起人们更为微妙的感受和体验,这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及的。一定时期的美术作品既是艺术家们自身情感的释放,更是艺术家所处时代、国家、民族折射的文化之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构成了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因此,通过美术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对不同文化影响下的美术进行比较、鉴赏、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可以传承世界优秀的文化。在参与文化的交流中,要让学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积极推进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要消除狭隘偏见和固步自封的思想,增强相互交融、互补共荣的意识,在推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做出贡献。

    第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术是诉诸于视觉的艺术,所以美术具有优化人的直觉、想象、联想、灵感和悟性等形象思维素质和能力的独特功能,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达到以右脑的活动来带动左脑,从而使整个大脑得到开发,也就是用发展形象思维来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加上色彩、速写、记忆画、想象画等内容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美术的基本特征是“富有创新的方式、方法”,美术教育能活跃人们的思维,启迪创造灵感,其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式、发散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引导青少年沿着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产生新的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其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维操作,从而达到激发创造力的目的。美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了很多基本方法,除了教师的引导、示范,还需要学生大量实践练习,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和技能,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第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美术教育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美术是一门主观意识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受到了自己个性的影响。美术课程注意到了学生之间个性的差异,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补其不足,争取更全面的进步。此外,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和理性、脑力和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更有独特的作用。

根据以上思考,自己是如何探索实践的?形成了哪些转化策略?

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通过形象再现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欣赏教学,学生可以从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认识到它们所描绘的时代和国家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和生活在那个时代中性格鲜明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生活视野。通过欣赏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并学会用这种眼光观察和欣赏自己生活中的视觉形象,提高艺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逐步了解我国和其他国家美术发展史的基本概念,能识别重要的美术流派的风格特色、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作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类文化的热爱。并能够运用美术基础知识、概念和术语,从形式、技巧及表达手法等方面去描述、分析不同的美术作品,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逐渐形成宽容、开放的现代审美观念,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并能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开拓审美视野,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美术表现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的提高,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美术作品。

于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以美术课堂教学为依托,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为蓝本,反复进行了美术课的实验,获得了初步的实验数据,探索出了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教学模式。

如第一册教材中第三课《七彩生活(校园篇)》,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发现美,交流讨论——欣赏美,合作探究——体验美,拓展延伸——创造美”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创设情境——发现美”,诱发审美注意。本课在教学中,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欣赏校园生活片段(播放多媒体课件,并且配上音乐)的环节,让学生投入到审美的情境中,诱发学生的审美注意。导入课时让学生观察各种课件活动,同时让学生说说活动项目的名称,学生们轻松愉快地欣赏和回忆,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充分诱发了学生的审美注意。在这一环节,充分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效果而言,达到了预定的目的。

2、“交流讨论——欣赏美”,丰富审美感知。在本课中,关注学生的审美感知。如:欣赏学生课件活动部分,让学生对运动器械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后面的创作作铺垫。在用橡皮泥制作器械时,对制作的示意图有一个全面的感知,并通过讨论和尝试,对感知更深入。在学生创作前,提供了用橡皮泥做的活动器械造型以及学生活动时动作,切实地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

3、“合作探究——体验美”。

1)展开审美想象。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范品、范例展开小组合作讨论、想象,从中领悟美感。特别是在制作人物动作的时候,让学生先讨论、提出质疑、解决难题、尝试制作,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审美。在学生表现动态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审美想象,大胆创作各种各样的动作姿势,制作出大家在课间活动是那股生龙活虎的劲道。

2)形成审美愉悦。在教学中,密切注视学生的外显行为所流露出的审美心理反映,关心他们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注重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过程,心理愉悦和认知心理的交织融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情是怎样的,是不是愉快,舒畅。从课堂情况看,学生们非常地开心,不时交流着、创造着。

4、“拓展延伸——创造美。

1)推向审美高潮。在本堂课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创造欲望强。学生制作好后通过师生共同布置一个“迷你校园”的活动,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这里产生了审美情感的高潮,学生形成了一种积极心理定势。

2)深化审美体验。在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们相互玩一玩,演一演,说一说,使全体学生得到愉悦的同时让审美沉向内心深处,体验,领悟。

通过实验性的授课,学生们对于美术课的课堂喜爱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一部分原本畏怯绘画生怕画不好的同学,变得善于展示自己的作品了;一部分原本课堂发言声音很小的同学,变得积极举手声音响亮了;一部分原本由于对美术不感兴趣而忘记带工具的同学,变得每节课早早地将工具准备齐全等待上课…

通过美术与社会生活综合,让学生体验美、创造美。接下来我个人设想让学生参与,为教室增添美术专栏,布置自己的房间,并且将自己的亲身体验说给同伴们听,突出美术育人功能,美化我们的校园和我们的周边环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和成功体验。
课题研究录入:jxyyw    责任编辑:jxjmj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