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xyyw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5 更新时间:2012-10-22 | |
经过半学期的研究,关于本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又有了哪些深入的思考? 一、相关概念: 1.学科育人价值:叶澜教授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它除了指该学科知识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于学生丰富对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的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学习该学科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 对“学科育人价值”的理解我们认为一是要有育人立场,二是要多层次、多侧面来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就育人立场来说,应该从人的生命成长角度看待学科的价值。学科价值关涉生命成长,关涉自我发展,关涉“具体个人”的诞生;就思维路线来说,首先,不同的学科是不同的符号体系。这是学科育人价值的表层,也是工具层面。即不同的学科在学生面前是作为不同形式的间接经验而出现的,学生要把握这些间接经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其次,不同的学科是不同的文化意义空间,这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中间层面或意义层面。即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学科学习丰富而复杂的间接经验。最后,不同的学科是生命的不同表现方式。这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层或生命层面。 上述立场和思维路线是统一的。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也是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不断成熟的过程。学科对于人的生命成长的意义就在于,在赋予人不断发展的工具和文化资源的同时,提升人的主动创造精神。“教是为了不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学价值观:人们对教学活动应培养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作为教学内容以及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叶澜教授认为:以往教学价值观最根本的缺失是“生命价值的缺失”,即缺少“对学生作为活的生命体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学科教学价值观的核心概念应该是学科的育人价值。 3.学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历代在创建该学科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思想和方法,是在发现、创造与形成的学科理论中所采用的价值标准、科学和人文精神、语言符号系统和文化产品的总和,并以学科为基础。每个学科的载体都存在着共同的信念,即使用者对本学科特有的语言符号系统和价值观念体系的统一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本学科的学科文化特征。 二、育人价值确立的视角 任何教育都是一种广义的活动,通过教育内容的文化传播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学科文化正是使得“教育是知识获得过程”向“教育是文化过程”转变的最有力的手段和契机,从而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是通过“摄取吸收文化价值,体验陶冶多维的人,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文化过程。我们研究学科文化,就是要研究该学科的理论体系的思想、方法、概念、定律中所采用的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工作方法等。明确学科文化对人教育的作用,把学科文化的教育突显出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的文化功能,促进学生在心智和人格上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将学科文化与学科育人价值关联,对各学科的教学价值观进行拓展性研究。 三、育人价值的分类呈现 确立各科学科教学价值理念、目标,研究各学科育人价值呈现的维度和内容,为教学设计转化和渗透新价值观提供依据,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完善学科育人价值。 四、育人价值的转化途径 以学生生命成长为视角解读学科性质、教材内容,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从教学方法与工具的角度,从学科活动的角度,确立和拓展学科不同层面的育人价值和建构课堂教学行为。学科育人价值观的转变经过了主体精神在学科中的具体化、全面化、时序化和能级化,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有机的立体价值观系统。教学过程观的形成同样是逐步深化与敞开的过程,经过了开放教学、激活教学系统、课型研究专题化、教学结构化等阶段,达成研究目标。 作为实施育人价值的维度之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之体验性艺术学习 作为艺术教育形式之一的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美术课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而也可以说是学不到真正艺术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应该主要是一个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参与体验艺术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性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美术教学效果。在小学二年级的美术教材中,参与体验学习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如“感觉肌理”是对色彩、线条的体验;“画触觉”是对物体表面特性、触觉的体验;“相同图形排排队”是对不同几何图形、单独纹样的组合排列美的体验;“做一做虾和蟹”是对橡皮泥可朔性的体验;“叶子片片”,“装饰瓶”,“实物拼贴”等是对合作性学习的体验。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浅析。 一 以体验性学习注重学生学习主题性。在教学中要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题作用,而教师只是学士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致始致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美术教学过程要设计成为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体验美术活动的过程,同时又能巧妙地把美术教学目标融入其中。具体地说,首先,美术教学要把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一个学生全身心参与的积极活动过程,并尽可能地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受既外显于操作性的行为之中,又内化于心灵体验之中。其次,美术教学要为学生主动参与和即兴创造提供氛围和机会,要为学生为中心,而不要让学生在教师划定的圈圈里被动地活动。再次,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主动参与艺术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即使学生在参与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活动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同时也学习掌握了有关的基础知识以及欣赏表现技能。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贯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这为学生主体赠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又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感觉肌理》教学中,创设学生摸物竞猜游戏的场景,体验各种物体不同肌理特点的手感触感;.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的环境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有知识,使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里,是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价值的体验,从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画触觉”教学中,学生在玩、抚摸各种物体的触感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不同物体触感如细嫩、光滑、粗糙;冷和热的区别;通过线条、色彩表现触觉体验,让学生发现不同物体触感有很大的区别,又互相关联。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识。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四.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在美术活动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和思维形象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物体媒体性、特征性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识过成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及审美体验等。体验学习的方式多恣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自然现象”教学,先让学生听自然现象的声音,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自然现象发出的声誉,给学生的悬念,吸引学生,学生从声音中辨别如打雷、下雨、刮风等,接着进一步播放自然现象的视频。在音视频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对自然现象的兴趣,还获得了用绘画方式去表现自然现象的能力。 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性学习是独立的,又在相互联系。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听觉、手感触觉和大脑进行动手参与体验学习的复合体和共同体。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艺术欣赏和审美表现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培养他们的美术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
课题研究录入:jxyyw 责任编辑:jxjm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