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xccn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9 更新时间:2012-10-22 | |
艺术节中的合唱表演同样能让学生有个大舞台来展示自己,我通过查阅中外相关书籍,观看中外著名童声合唱团表演并结合自己参加的混声合唱训练及带队经验,结合音乐课堂的教学实例,下面粗略地谈一些有关训练童声合唱音色的方式与技巧。 要想学生表演更好,好的音色定能吸引观众。于是我思考了几点童声合唱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我解决的具体策略:融技法于自然,成就天使之音 (一).轻声唱则动听 人们通常认为唱歌就是要唱得响亮,谁唱的音量大,谁就唱得好,因此就出现了“喊唱”现象。在合唱训练过程中,那种没有气息支持,没有位置,直着喉咙发出的声音在声乐上被称为“白声”。这种歌唱方法是完全错误的。“白声”对声带损害很大,尤其是孩子的声带,特别娇嫩,长期喊唱使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音嘶哑甚至受伤。克服“白声”,是学唱歌最基本的要求。 其实克服“白声”并不难。如在教唱四年级下册的一首简单的合唱歌曲《绿叶》时,为了让学生找到轻声,近似假声的感觉。笔者模仿古代女子轻声哭泣声音来启发学生获得有气息的“轻声”;还将“白声”和“轻声”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感受两种音色的不同。又如我给学生观看世界著名的童声合唱团(如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英国圣菲利普儿童合唱团)的演唱,学生既喜欢看,又能学习他们有修养的音乐,学生找到轻声演唱的感觉,这样更利于她们演唱高音,也能使合唱声音更统一,更和谐。 (二).歌唱家需低调 经过笔者自身长时间在混声合唱团的训练,得出以下结论:演唱过程只听见旁边团员的声音,为了能听见自己的声音,于是就会出现拖拍或者“歌唱家”的声音,等自己听见自己的声音,指挥早已经察觉并停下纠正了。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尚如此,更何况被接受训练的是认知水平有限的小学生们,一次次纠正会影响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开启学生进入合唱音乐殿堂的钥匙。因此,我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能自主地练习合唱音色。如在练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前我选择一段月亮爬上来的练声曲让学生感受月亮朦胧的感觉,用旋律的忽强忽弱来表现月亮的忽隐忽现。从柔美的意境中,连小小歌唱家也会控制住自己的音量,以情带声,进入意境亦是重要。 (三).强弱要练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些练声曲的情感难以正确表达,歌曲什么地方强,什么地方弱,哪里唱的有弹性,哪里唱的连贯,这些不光是要教师教授,小学生自己有体会才能直接用歌声表现出来。 针对演唱过程中力度及情感的问题,我教学中会安排一些歌词或诗词的朗诵练习,如在学唱六年级下册歌曲《土拨鼠》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合理安排每个乐句的力度,然后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演唱,自己想办法。于是我再给出建议,其中一种建议就是让每个人像朋友之间的倾诉一样,将一件事情告知对方,接下来就有了整首歌词的朗诵,学生的朗诵抑扬顿挫,颇有起伏,这样之后根据朗诵的音色来演唱就更简单了。 (四).声部控平衡 首先注意的是每位团员的音准,决不允许任何一位团员的音准有偏差,一个声部就像一个声音一样,两个声部同时练习时也需要注意和声的效果,这些除了由像笔者一样的指导老师听,还需要每位团员的配合。其次注意的是每位团员的音色,音准一致了,音色不一致,听起来还会很别扭,或者觉得就是不在一个调上。最后就是两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协调,其余声部千万不可以在音量上超过主旋律声部,需要做到每个声部平衡,当然这些案头工作需由指挥来完成。 |
|
课题研究录入:jxccn 责任编辑:jxjm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