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xyyw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7 更新时间:2012-10-23 | |||||||||||||||||||||||||||||||||||||||||||||||||||||
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美术教学也是如此。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必须循序渐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把民间美术引入美术教学的具体施教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分三个层面推进:首先,培养学生的欣赏认知能力。比如:通过多媒体,照片,实物等让学生欣赏,让他们找找身边见到过的民间美术,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感性认识。其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让他们剪纸,做泥塑,绣香袋;为长辈设计有祝寿寓意的贺卡;观看皮影戏后设计皮影等等。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让他们结合民间美术的元素,设计符合现代社会的美术作品,比如用剪纸形式来表现对奥运的感受。做到古为今用,使旧形式焕发新光彩。争取在学校或其他公众场所进行展出,这样在宣传传统艺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能力。 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民间美术是一门新奇又陌生的课程。因此,在把民间美术引入课堂的同时,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合理考虑教案设计的可行性,整个教学环节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而使学生在民间美术中领悟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价值。民间美术的教学通过编写校本教材,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多学科整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儿童亲近民间美术、体验民间美术、发扬民间美术。创造性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前提。创造适宜美术教育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多给儿童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做到多管齐下,多元整合。 结合以上思考或设计,谈谈最大化实现学科活动的育人价值的具体策略 社会发展的本身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色教育已成为主题,美术教学也不例外。美术课本是美术教学的统一教材,但决不是教学的禁锢和束缚。时代在不断发展,美术课本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局限性,如内容不够新颖,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等等。如果一成不变地遵照课本施教,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被动学习的不良现象;远离生活实际的教学,不但学生学得很累、兴趣不大,而且教学的特色和效果都不会很明显。所以,美术教学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此我们美术组成员分工合作编写出一套遵循小学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具有趣味性的1—6年级的《民间美术》的校本教材,开设了美术特色课程《趣味剪纸》。使儿童了解民间美术的众多类别,了解民间美术中的深刻含义,会进行简单的民间工艺制作,并能结合古老的形式设计具有现代感的作品。增进儿童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能力以及使他们从小树立民族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儿童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1—2年级(民间美术的欣赏与简单制作):对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还比较低的低段学生,可以安排对民间美术进行初步欣赏,了解民间美术的种类,表达的寓意,逐步传授学生基本的色彩知识,学习原色、间色、冷暖色色彩的明度对比、色彩的色相对比等色彩基本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有目的地加以运用。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门类,进行简单临摹,制作。通过美术活动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并形成一定的色彩美的认识。 3—4年级(民间美术的学习与模仿制作):从观察生活,发现或创造民间美术的图案纹样,并能通过观察、分析、交流、探究和创作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能进行临摹,制作并初步设计纹样,表达寄托情感。 5—6年级(运用民间元素的设计再创造):对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高的高段学生,可以让他们在了解民间美术基本门类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动手动脑,开展绘画和制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主题创作,并根据自己的感悟运用民间元素的设计再创造。
|
|||||||||||||||||||||||||||||||||||||||||||||||||||||
课题研究录入:jxyyw 责任编辑:jxjm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