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 更新时间:2014-9-28 | |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观察是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特别是对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观察为基础的。而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孩子最易忽略的一环就是观察,他们对所画的物体还没有看仔细、看完整就盲目下笔,结果作画时一改再改,最后所画物体几乎“面目全非”。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孩子去学会观察是很有必要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让孩子们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一种教育的科学。
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应该把小学六年大致分三个年段,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阶段、分层次来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低年段应该从认识观察作用,培养观察意识开始;而中年段应重点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高年段则激发观察兴趣,提高观察能力为主。 本学期我执教的是五、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浓厚的观察兴趣,还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与众不同的创写画,这是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方法。在高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看、听、嗅、触摸等感觉来获得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规律和观察分析的顺序,培养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而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观察中,尤其是一些欣赏评讲环节,让学生多提问,多问为什么?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新问题。同时我也向他们提问题,与他们站在同一高度去探索去观察,使他们懂得不同的人在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上也会有差异。那么在今后的评画、赏画、绘画的过程中也就会对同一张作品有着不同的认识。
另外在课堂上还让学生们进行比赛,看谁观察到的细节多,或谁最先找到某个目标,以鼓励学生们观察事物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授六年级的《奇怪的图形》时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看看谁在图中找到的人最多,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细节也就在这个活动中轻而易举的观察到了。 语言观察法在高年级学生中还是比较适用的,这届高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很强的,在原来的课堂评价中就能够看得出来。语言参与到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观察的稳定性、生动性,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做语言描述,比如在《成长变化(一)》中,我给出了姚明的几个典型的成长照片,学生看得非常认真,并且自发的在同桌或小组进行交流,他们能够在此基础上用语言来描述哪里哪里发生了变化,并且能够注意到一些细节的变化,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语言观察可以强化印象,使观察者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清晰,语言的描述也可以提高观察者的兴趣,促进观察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些课要求学生画美术观察日记,就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兴趣、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比如还是《成长变化(一)》一课,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不同时期的照片带到课堂,并何同桌进行仔细观察交流,最后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来画自己的成长日记。 记得有人说过:“培养那种以积极的探究态度关注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重要。”为了锻炼观察能力,养成持久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进行多样观察,增长知识,打开思路。采取创意写生的绘画练习,因为我们局小的孩子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一般不会照着某张画去临摹,那么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添画,如写生螃蟹时,有意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蟹壳,想象它的花纹、功能,让学生大胆添加。在教师的诱导鼓励下,“蟹姑娘”、“蟹将军”、“螃蟹野战车”等一幅幅新奇作品纷纷出现;再如写生植物,这课本身也鼓励学生进行夸张、变形表现植物,学生们也就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画,学生们越画越想画、越画越爰画,兴趣浓厚,这样做不仅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绘画表达能力。 |
|
课题研究录入:jxwy 责任编辑:jxjm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