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道预测的含义和科学预测的方法。
2.能够从掌握更多的信息、掌握其中的规律、掌握科学原理三个角度进行科学地预测。
3.通过活动,体验并总结出预测的方法。
4.了解预测的意义,并能将预测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制定依据:
★ 内容分析
《预测》是四年级下册《调查与预测》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属于“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每学期均设计了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具体安排顺序为:
三上
|
提出问题
|
三下
|
观察与测量
|
四上
|
排序与分类
|
四下
|
调查与预测
|
五上
|
解释与建立模型
|
五下
|
交流与质疑
|
六上
|
假设与实验
|
六下
|
拓展与应用
|
《预测》主要是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或活动,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的要求来进行构建的。它体现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由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与本单元第一课调查不同,在时间向度上,预测是人们立足在现在指向未来的探究形式,它表达着人们很想通过预测来把握将要发生的事件和变化。但是,重要的往往不是预测了什么,而是预测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要注重理性和实证。因此,我们鼓励学生畅想,猜想未来,但是我们更鼓励学生表述他们畅想,猜测未来的根据,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探究的预测准则。
既然强调预测要有根据,则预测活动一定有三个部分组成:预测内容、预测依据、预测验证。
基于上述原因,我将本课教材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调整。从“预测明天的天气”入手引入预测的话题,提出“怎样使预测更准确、更科学”的问题引发思考,激起探究的兴趣;而后通过三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科学小活动,引导学生从掌握更多的信息、掌握其中的规律、掌握科学原理三个维度建构了科学预测的方法;最后“预测上海世博会的参观人数”的活动,既是对预测方法的综合利用,更是对预测意义的具体化认识,提升教学的价值。
★ 学生实际
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预测方面的经验,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科学预测,不知道科学预测的方法,更加不知道如何比较准确地进行预测,所以本课通过有结构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建构科学预测的方法。同时学生经过2年的科学学习,动手实验的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并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果,这为本课的活动教学提供了基础。
教学重点:掌握预测的方法,并将预测用到我们生活中。
教学难点:如何让自己的预测准确性更高。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小纸片、2个可乐瓶、2个小气球、100毫升黄豆、量筒、小烧杯
教师准备:2个可乐瓶带小气球、100毫升黄豆、量筒、小烧杯、ppt
|